什么是三伏天?2017年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时间:2019-07-19 11:35:09 八字
导语:说到夏季除了酷暑之外很多人都会想到三伏天这个专有气候时节名词吧。而关于三伏天的具体时间分配定义,大家了解吗?那么什么是三伏天?2017年三伏天是什么时候?跟随着大师一起去了解一下吧。每一天的日子有好有坏有吉有凶,而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农历六月日子吉凶问题的请锁定水墨先生为您精心整理的农历六月相关文章哦!
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时间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时间:2017年7月12日庚辰
2017中伏时间:2017年7月22日庚戌
2017末伏时间:2017年8月11日庚午
2017年三伏天时间一共持续30天,从2017年7月12日开始到8月20日结束。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小结:通过上面的文章内容我们对于什么是三伏天?2017年三伏天是什么时候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能够给朋友们增长一下新知识哦!
三伏天的含义解析: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按阳历计算则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2017年三伏天是什么时候,如何查询?
2017年三伏天时间如下:2017三伏初伏、中伏、末伏时间如下,共30天
2017初伏时间:2017年7月12日庚辰
2017中伏时间:2017年7月22日庚戌
2017末伏时间:2017年8月11日庚午
2017年三伏天时间一共持续30天,从2017年7月12日开始到8月20日结束。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即所谓的“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所谓的“伏天”,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
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小结:通过上面的文章内容我们对于什么是三伏天?2017年三伏天是什么时候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能够给朋友们增长一下新知识哦!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