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之中所蕴含的佛学思想(下)
甲木之气在地道运行与轮回十二因缘
六十甲子阴阳、五行、三界、六道
上表为六十甲子纳音表,其中寓意如下:
- 纳音者,即天干之气与地支之气,结合而成的五行,如甲子,即天干甲木与地支子水,结合而成金之五行。古法断命常用年柱纳音论命,皆因年柱纳音为人命之根,古法纳音断命精准神奇,但方法却大多失传了,甚为可惜。
- 六十甲子,即十种天干能量与十二种地支能量的一轮完全搭配,即十种天干能量进入十二种地支状态能量的结合。
- 六十甲子纳音,包含了十天干、十二地支、阴阳、五行、三界、六道。
- 六十甲子中,如甲戌山头火,阳;乙亥上头火,阴。此为阴阳之分。
- 六十甲子表中,红色是火之五行,黄色是土之五行,绿色是木之五行,白色是金之五行,蓝色是水之五行。此为五行之分。
- 六十甲子表中,每个五行皆有六种纳音,此为五行所占六道之分。
- 六十甲子表中,每个五行皆有,三种天干之五行配合十二地支,
- 如:火之五行,天干是: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三种五行配合一轮十二地支:戌亥子丑寅卯辰巳戊午申酉。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这六干三五行,即是火之五行的三界、六道、阴阳。
- 由此可见,甲乙开头的天干即是火之三界的初界,丙丁开头的天干即为火之三界的中界,戊己开头的天干即为火之三界的上界,其他同理。
- 六十甲子是天干十种能量,与地支十二种能量的一轮完整组合,喻为世间万象、万物。故而可知,世间万事、万物皆在阴阳、五行、三界、六道之中循环发展与运行。
- 六十甲子年,为60年,即世间一轮回,一满劫,故而古人称:人之寿命,满60周岁故者,为寿终正寝,称“寿”或“终”,未满60周岁而故者,视为夭折,夭亡,称“夭”、“亡”或“卒”。
- 六十甲子月,为60月,即5年,为人之一小运【10年一大运,5年一小运】。
- 六十甲子日,为60天,即2个月,为一象,如木象寅、卯月。火象巳、午月,金象申、酉月,水象亥、子月。
- 六十甲子时,为60个时辰,即120小时,5天。5天为一节气中的上中下之一段。1年为24节气,每一节气为15天,每5天为一节或一气之中的上段,中段,或下段。
- 理解和应用六十甲子,当重60年成生命一大事;5年成生命中某段时期之中事;2月、5天成小事。
六十甲子纳音表,寓意深刻,篇幅所限,望有缘读之者,深刻领悟。
二、佛学之三界六道轮回,寓意有情生命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和循环过程
三、由易知佛,方知易学只是佛学之冰山一角
从易学的研究与领悟,不难发现,世间万事、万物皆有阴阳、五行的属性,凡具有阴阳五行的一切生命的发展都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过程,并且是循环往复的,有生即有灭,有灭皆有生。而佛学中所示的六凡界,在六道中轮回不出,另有四圣界,超出六道轮回,不生不灭。可见佛学思想、见解是高于易学的。
一种境界的生命一生一灭,无数次生灭,由量变引起质变皆可达、进入另外一个相对高等的层次生命,从生物学叫做进化,从佛学讲叫轮回。故而,即知有明天、后天、大后天,今天所为皆为明天、后天、大后天做准备;即知有生生灭灭,今生所为,当为未来生做准备。即知有明天、后天、大后天,何必为今天所失而困惑?即知有未来生,何必为今生所得不到而执着、困惑?即知在阴阳五行、三界六道之外还有更高等的智慧生命,我辈岂能自高自大?还不刻苦修为,早日跳出三界五行之外,得到生命的进化?
儒释道文化、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儒为表,处世法,为人处世之行为准则,得儒之法,可处世间一切方便之事,在世可为“成功人”。道为骨,知世之法,得易学之法,可知世间万象,天地宇宙之真理,在世可为“明白人”。佛为心,出世之法,得佛法精髓,小则生命境界升华,大则了却生死,不在阴阳五行,三界六道之中!故而由易知佛,方知易学是佛学之冰山一角!
这篇文章为我学易多年,所感、所悟,望有缘读之者,能从易知佛,度己、度人!
姓名我要测字网原创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
易学、佛学和哲学,等它们各自的优越是什么?
在下仅对哲学稍有涉猎,哲学,在<<苏菲的世界>>中被认为是魔术师手中的兔子上最尖端的人们.哲学对人们的影响很大,例如柏拉图提出的理性社会,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哲学,建议还是买一本<<苏菲的世界>>来看.易学
易理:阴阳消长,互补转化。可分为:
变易: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简易:执简驭繁,多样性中求统一。不易:多样变化之中守常制恒的规律。
易象: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阳爻按天、地、人的关系组成干、坤、震、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观察到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卦与卦的关系也需探讨,进而出现重卦,即64卦。
易数:类似于数学。
从古到今,易学的主要载体易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连山》《归藏》《元包》到《帛书周易》,再到《周易》,各不相同。
佛学
中国对佛教哲学的称呼。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明帝时开始在中国传播。魏晋南北朝时,佛教与玄学关系密切,广泛流行于全国。这一时期,信奉佛教的皇帝、贵族、士大夫甚多,如梁武帝萧衍、竟陵王萧子良,名士宗炳、谢灵运、何敬容、颜之推等人,皆精研佛典。此时又大量翻译佛经,至唐开元时已达1076部,5048卷,以后各代续有新译,对佛学的形成与传布关系甚大。至隋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各宗派。通过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宗教等观念的结合,产生了中国佛教与中国传统的伦理、宗教等观念的结合,产生了中国佛教与中国佛教哲学。其唯心主义的宗教体系及唯心主义的理论论证中,包含有十分丰富的逻辑分析与辩证法观点。作为中古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思潮,中国佛教哲学对宋明理学及晚清思想界具有直接的影响。近世因称中国佛教哲学为佛学。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三十:“晚清思想界有一伏流,曰佛学。前清佛学极衰微,高僧已不多,即有,亦与思想界无关系。其在居士中,清初王夫之颇治相宗,然非其转好。至乾隆时,则有彭绍升、罗有高,笃志信仰。绍升尝与戴 震往复辨难。其后龚自珍受佛学于绍升,晚受菩萨戒。魏源亦然......故今文学家多兼治佛学。”又[杨文会]凤栖心内典,学问博而道行高,晚年息影金陵,专以刻经弘法为事......康有为本好言宗教,往往以己意进退佛说。章炳麟说好法相宗,有著述。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皈依[杨]文会。”
哲学
哲学 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黄遵宪、康有为等把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通行。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及其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动的灵魂。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键问题。古今中外所有的哲学派别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它们在斗争中存在着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情形。同这一斗争交织在一起的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阶级社会里,哲学具有阶级性。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把认识的某一个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加以夸大和绝对化,使它脱离客观实际。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是对人处理和驾驭外部生活世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成果进行的反思和总结、概括。它的形态在历史上是发展的。在古代,中国、印度、希腊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中世纪的欧洲,经院哲学占统治地位,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17—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英、法等国蓬勃发展;到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中,相继出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哲学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
哲学是人类对于存在的思考与探索.
1.探求有关世界和人的智慧·原理的学问。包括: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感性论等部门。
2.个人基于自身经验等得出的基本认识,人生观。
哲学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它所关心的是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由于这些特点,使得哲学这门学科的内涵自古以来就有非常多的争议。
不少的哲学家认为别人的哲学不是哲学。事实上,我们可以概括的说,这些哲学家的批评,是批评对方对于真理的认识有所偏差。不过,即便是错误的理论,也常常被后来的学者所讨论,并且增进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
哲学的历史
哲学在欧洲语言里最早出自希腊文的“φιλοσοφο?”(拉丁化希腊字母/拉丁语philosophia),即“philo-”(喜爱)和“sophia”(智慧)(爱智慧)。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被认为是最早的哲学家,不管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否正确,但是他们的想法之所以有别于迷信的原因在于: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后来的希腊三哲人:苏格拉底,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哲学的讨论范畴。他们提出了有关形而上学(研究终极真理的学科),知识论(我们是否有知识,知识是什么)与伦理学(我们应该如何做)的哲学问题,至今依然被热烈地讨论。某些现代哲学家认为,直到今日的哲学理论依旧只是在为这些哲学家做注脚而已,那也就是说我们依旧在试着回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这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为这些问题或是这些问题所延伸的更多问题而感到困惑。
与古希腊同时,在古老的中国,也产生了哲学的萌芽。西周以降,传统的社会制度发生巨变,周室衰微,列国纷争。这时候,一些具有社会抱负的士人走向了历史的舞台。他们著书立说,设坛施教,试图用自己的理论来解说人和自然。后世称其为“诸子百家”,这就是中国的哲学的开端。其中出现了老子,孔子等思想大家,对后来整个的东亚哲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19世纪70年代,日本最早的西方哲学传播者西周借用古汉语译作“哲学”.1896年前后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后渐渐通行。与其同时,西方哲学也正式的传入中国,由此,中国哲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西方,哲学一词通常用来说明一个人对生活的某种看法(例如某人的“人生哲学”)和基本原则(例如价值观、思想、行为)。而学术意义上的哲学,则是对这些基本原则的理性根据的质疑、反思,并试图对这些基本原则进行理性的重建。
最早哲学的范围涵盖所有的知识层面。它一直是人类最抽象的知识研究。对哲学一词的介绍最初来自希腊思想家毕达哥拉斯。
哲学的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透过问问题来进行哲学实践,他们所提的问题大概可以归类为三类,这些问题分别形成了哲学的基础学科:形上学(metaphysics),知识论(Epytimology)以及伦理学(Ethics)。
最初的三类问题分别是:
有关世界的本质与真理的问题。
有关我们如何知道或认识真理的问题 。
有关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问题 。
必须要注意的是,这三门主要学科并非壁垒分明,事实上在许多领域里它们互相交叉,而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形上学主张不可能忽略知识论的理论基础。同样,知识论也就是在架构主体与事实之间的关系的描述。而道德的实践往往与伦理学的存在与否和我们怎么去了解它息息相关。哲学的困难在于:一个完整的理论通常必须在形而上学与知识论方面都有良好的说服力。(伦理学就先不谈了,因为它必须建立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多数的哲学家往往只专精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具有热情与天赋的哲学家才能精通各个领域并且提出一套自己的完整理论。他们的理论通常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并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和世界的看法,
哲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从学术史看,科学是哲学的衍生物。后来,科学独立为与哲学并行的学科。科学与哲学有互动关系。科学产生知识,哲学产生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哲学,是专门研究有关科学的理论。这种理论研究了科学的历史,为科学总结了许多理论模型,它们不仅仅解释了科学,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指导了科学。哲学是人类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使人崇高起来的一门学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不具有或很少具有“现世”用途。有人认为,离开哲学,各门学科也可以发展得很好,或者会更好。但是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并不关注各门学科中实例、概念或定理的具体内容,它所关注的,是这些具体科学的“基本常识”,或是其中被人们惯常使用因而视作理所当然的概念、准则、定律等。这包括:促使它们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哪些范围里有效?它们的权威是由什么来得到保证?它们是否已经是这门具体学科中所要求的足够的基本前提?它们对人有什么意义?等等。以及将这些疑问运用于哲学自身。
因此可见:
物理学研究物体现象、结构和运作规律,寻求一种解释现象的客观最优方法;而形而上学要求对规律的有效性以及最优方法何以成立作出说明。
知识多被视为经验以及方法的整合;而知识论关注的是知识自身是否可以获得、是否可以划界以及是否具有意义。
数学利用逻辑形式来研究数量、结构以及模型;而逻辑学则关注那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是什么、逻辑推理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社会学试图以某种普适定律来概括并预测人类群体或其中个体的行动;而伦理学则更加关心这些行为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的相关性、其内在动机、意义所在以及如何使人们的行为朝向一个最优的趋势发展。
zhengzhi 学关注权力的转移;而zhengzhi 哲学对权力何以能够出现并成立更加关心。
艺术向人们展现美的魅力,却不曾说明这魅力的由来;而美学则追问美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价值
哲学之应当学习并不在于它能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提供任何确定的答案,而是在于这些问题本身;原因是,这些问题可以扩充我们对于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丰富我们心灵方面的想象力,并且减低教条式的自信,这些都可能禁锢心灵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于通过哲学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灵会变得伟大起来,因而就能够和那成其为至善的宇宙结合在一起。
哲学也可以说是理性对于信仰的研究。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
哲学还是对人的自我一种定位的工具。
哲学史 的主要分支:
-东方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印度哲学史
--伊斯兰哲学史
--日本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罗马哲学史
--中世纪哲学史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史
--英美哲学史
--欧洲**哲学史
学哲学,可采取以下步骤:
1.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入手;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及其解释性的二手参考书;
3.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
4.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看中国哲学史。
在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哲学学科是一个系统的学科,要想真正入门,一些相关的课程也是一定要学的,如:伦理学;(西方、中国)zhengzhi 思想史等;
2.对于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不建议初学者直接去阅读原著,而只需学习有关的大学教材即可; (JJ看法:我觉得如果想钻研的深点就应该接触原著,原汁原味的东西最适合学到最正宗的东西,比如我学外语,尽可能的多接触原著,而不是多看那些编纂的'作文')
3.哲学学科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尤其是对初学者更是如此,这尤其体现在对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学习上,这时不能有畏难情绪,但也不能急于求成。实际上,看多了自然就能有所收获了。
4.有时间的话,多翻一下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杂志,不要求一下子就懂,多翻即可,可适当做些笔记。
5.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哲学也有它的具体分类,也就是研究方向。搞哲学的人也并不是在以上所有方面都很精通,但也一定要有基本的把握。每个哲学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个方向可以具体到一个学派,甚至具体到研究某个人。因此,你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专攻某方面,而不要迫使自己精通一切。当然,如果是纯粹作为一种兴趣的话,当然是多了解为好。
教材方面,西方哲学史以南开大学冒从虎等人编的《欧洲哲学通史》为好,其余的只要是相关的书即可。
哲学
马列主义解释:标志物质存在状态的哲学范畴,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具守恒性,即运动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其具体形式则是多样的并且互相转化,在转化中运动总量不变。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从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中理解运动,既承认运动具有绝对性又承认事物具有相对静止的状态。人类对于运动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大都承认事物的运动。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者把运动理解为机械运动,近代唯心主义者则认为运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生活中的解释:体育运动是人们遵循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身体的活动规律,通过身体锻炼、技术、训练、竞技比赛等方式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物理学解释:跳出人的思维看,运动可以被解释为频率的变化,而在人仅表现为对于光频率感应。
总述(来源: 哲学 南丰公益书院 )
哲学传统包括了形上学,知识论,伦理学的研究。这些学科试图回答对於神,世界,知识,对与错等观念的答案。基本上,做哲学的基本方法是运用理性对於这些问题提出论证。但是,哲学的实际范畴与定义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哲学是什麼?」在哲学传统之中是充满分歧与倍受争议的。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转变而来,意思为「爱好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 。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於,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於将哲学思考视为对於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於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另外,哲学较不正式的用法可能是指一种特别的方法或是信念。
哲学理论
利他主义 —— 反现实主义 —— 佛教哲学 —— 儒家思想 —— 享乐主义 —— 唯物主义 —— 唯心主义 —— 理想主义 —— 非现实主义 —— 逻辑正确主义 —— 悲观主义 —— 道家思想 —— 自我主义 —— 悲观主义 —— 理性主义 —— 现实主义 —— 唯美主义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 —— 客观唯心主义 —— 主观唯心主义 —— 非理性主义 —— 斯多噶主义 ——存在主义——形而上学——功利主义 —
哲学分支
由于研究领域的不同,哲学有很多分支。
哲学史
东方哲学史
印度哲学
中国哲学史
伊斯兰哲学
日本哲学
西方哲学史
古希腊哲学
中世纪哲学
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俄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科学哲学
现代哲学
生存哲学
分析哲学
人文哲学
解释学
符号学
实用主义哲学
伦理学
医学伦理学
教育伦理学
zhengzhi 伦理学
家庭伦理学
生命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美学
美学史
艺术美学
技术美学
形而上学
现象学
过程哲学
知识论
死亡哲学
人生哲学
法律哲学
心灵哲学
墨家哲学
当代英美哲学
比较哲学
当代法国哲学
哲学哲学
与哲学相关学科相对论
量子力学
混沌学
旋理论
思维科学
人工智能
心理学
信息论
语义学
科学社会学
逻辑学
科学学
控制论
机械论
其他与哲学相关的学科宗教哲学
zhengzhi 哲学
物理哲学
天文哲学
化学哲学
语言分析哲学
佛教哲学
教父哲学
教育哲学
语言哲学
日常语言哲学
自然哲学
经济哲学
同一哲学
思辩哲学
生物学哲学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历史哲学
易学
经学
玄学
灵源泛哲学体系
哲学命题
自由意志
决定论
因果律
随机性
白马非马
百姓日用即道
悖论
变化日新
辩者二十一事
仁为万物之源
体用一源
天不变道亦不变
天道自然
万物皆备于我
物极必反
心统性情
心无本体
新故相除
形质神用
性即理
性日生日成
一分为二
一物两体
EPR悖论
坚白相盈
易学和佛学,哪个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相更透彻
说实话,这两个学,都有各自的优势,对人事的真相都有一定的深度的理解。易学代表的更多的是道教的思想,道教思想核心是修身养性和顺其自然,易学也有辩证法的思想。
而佛学思想的核心是虚无和因果关系。
个人认为,现在宇宙各方面的科学研究,量子物理学都有支持佛学的空无思想的一面,所以,佛学是解释宇宙人生真相更为透彻。
易学讲易(变化),佛学讲空(变化),道学讲道(规律),⊙学讲运动规律(变化规律)。
余学习易经自九五年始,经历多名高深老师指导与多年刻苦的学习与实践。最终领悟易学的真谛,万事万物跳不出三界五行外的真理。万事万物归极之理。这也正是易学里讲的表面上最基础最简单的道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春夏秋冬,四象生八卦,天地风云雷电河湖。八卦又是万事万物的概括。例如,乾卦可以代表天地人三界的天,也可以代表国家中的领导、政府部门、军队,小家庭中的父亲,地理位置的高亢之处,气候中的干燥萧杀,人体结构中的骨胳、头部。性情中的阳刚,交通工具中的飞机、小矫车,饰品中的金银,形状中的圆物等。也即万事万物都可以归纳到八卦来表示,虽万事万物复杂多变,形态万千,但确终是可以分为阴阳,归为太极。归为最终一点。余零九年又开始学习佛学,反复多遍的听《金刚经》《心经》,后又看达摩祖师传法的过程,到六祖慧能。听闻《六祖坛经》,渐悉佛学里所讲的空的意境,正如六祖所讲的清静即是直入佛的境地。清静即如来,智慧即普贤,高僧也曾多言,心外求法是求外道。唯修自心才是修佛的根源。众生皆有佛性,佛也是众生。众生为根,佛为花为果,根果不离相互为依。金刚经里的心不住于相,也正是六祖慧能开悟的引子,相是表面的现象,这个现象是变化的,没有不变化的相,也即佛学里的这个空相,为何叫空相的原因,因为它是变化不能保持原有状态或形体或空间位置等,所以它的空是空在变化上了,而并非真的什么也没有的空,顽空。所以佛学里的金刚经被称为诸经里的至上至经,破除了所有相。高僧圣贤对金刚经的内容总结为两字,即空相。空相也就是变化的相。那么用今天的物理学来说呢,牛顿这位大科学家,虽不是佛,只不是这个佛的名字而己,但他确用他的智慧发现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体。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我们今天用这个伟大的定律完成了前人所未创造的诸多成果。科学的解释了诸多的世间物理现象。今天的人们用牛顿的定律可以理解很多事物的现象,其实这些现象的原因,佛经里早早的就讲了,只是佛的经文字对于古时的人是难信的,因那时没有达到今天的科技成果,而今人读到佛经同样又被经文艰涩难懂的字义所难。不能正确理解佛祖留下的至理。以致信佛的样子万千,而不能从心理真正明白佛在说什么。而佛在说什么呢,佛就是一个劲的在说世界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事物不是变化的,所以劝戒人们不要执著于相,要懂这个变化的道理,让心自由。而于人来讲,心目是人的关键,决定人的意识。好比车辆的马达。所以高僧大德们的修行都是从自己的心修行,那么自己的心如何修行呢,我是这样理解的,用易经的理论,太极最终生的万物,形成万千变化的事物,一花一世界,一物一太极。那人也是其中一物,人的太极在哪里,人的变化最多的是思想,妄念多多。决定人的行为妄念的又是人的心。即思想。这是于人来讲的化生万物之处,心,太极。所以修心就是让这些妄念行为回归太极。即清静自心,禅修而为。这也是能量的归一。把一分为二,能量上就分为了两部分,二再分为三,三生万物,这样能量被多分。如果把这些万物归到太极一点,这些能量就又回归一点太极上。所以应该是太极的能量比它化生以后的其它能量都要大。人清静了自心,把能量回归一点上,所以气血盈满而通畅,百病渐消而身健。这种理论也正符合当今我们所学习的化学理论,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即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能量的总和是保持不变的。即能量守恒定律。”写到这我不禁感慨古人的智慧,虽没有今天的科学理论思想,确早早的知道了怎么能饱满自身能量的方法。真是不可思议。同时惊叹中华的易经看似简单实质确科学博深以括天地的功用。
道德经里的第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样的精典句子又岂是常人所能读得懂的呢。没有相当深的易学知识与对佛学深度的理解,哪里能知晓老子这位真正的神仙在讲什么呢。短短的几句将太极阴阳,天地万物的空相,全部凝练成这几句以示世人。
以前曾一度认为佛学是佛学,易经是易经,道家是修道各不相干。其实当知识扩长到一定程度,理解力深到一定层次后,才暮然发现,佛说的话是千真万确的正确啊。佛说,修行的法门有八万四千法门,万法归宗,真的是如此啊。 追问
儒释道,屎屁尿。佛陀有屁的智慧。
- 上一篇:易学教你如何看待自己做命运的主人
- 下一篇:六爻爻变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