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分是几月几日,秋分节气的含义

时间:2020-06-06 15:20:06 八字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一到,大部分地区都进入凉爽的秋季。那2020年秋分是几月几日,秋分节气的含义是什么?来了解一下。

2020年秋分是几月几日,秋分节气的含义

一、2020年秋分是几月几号

2020年秋分时间:公元2020年09月22日 农历2020年八月初六 星期二 冲狗(壬戌) 煞南

宜:大事勿用

忌:祈福 剃头 筑堤防 修造动土 开渠穿井 求嗣 上表章 出行 上官赴任 临政亲民 解除 整手足甲 求医 裁衣 竖柱上梁 补垣塞穴 修饰垣墙 破屋坏垣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

二、秋分节气的含义

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而在南北两极,秋分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

“秋分”的意思有二:

一是,昼夜时间均等,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2018年6月21日,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批复发布,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秋分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进入凉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气温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们常所说的那样,已经到了“一场秋雨一场寒”的时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会很大。此时,南、北方的田间耕作各有不同。

在我国的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规定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而“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出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此外,劳动人民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蛰虫坯户:一些春分出土活动的小虫,在秋分过后也会陆陆续续回到土里,准备过冬。

水始涸:水气也不像夏天时那么充沛,将开始逐渐干涸,因此我们会觉得空气越来越干燥了。

俗话说:得天时得地利,天时地利人和。大家若想了解每天更详细的黄历宜忌与黄道择日、良辰吉时,都可来黄历专区进行免费查询!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是几月几日,太阳分别照射在什么地方

春分是3月21日;夏至是6月22日;秋分是9月23日;冬至是12月22日。

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直射赤道、冬至直射南回归线。

春分和秋分因为太阳直射赤道,所以南北半球昼夜相回等,夏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扩展资料:

春分: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各地夜渐长昼渐短。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比南半球多了将近一倍。

夏至日过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同时,夏至到来后,夜空星象也逐渐变成夏季星空。

立秋: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也就是说,酷暑并没有过完,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并不是在立秋节气。

立冬: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意味着风雨、光照、气温等,处于转折点上,开始从秋季向冬季气候过渡。反映了物候、气候等多方面变化规律,如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以及日照、降雨、气温等等的变化规律。

在南方部分地区初冬(孟冬)这时期一般不会很冷,但随着时间推移,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逐渐下降。北方地区,在进入冬季前至春季这段时间都很寒冷,冬季几个节气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下雪是北方冬季的主要特征。

为什么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每年的具体时间不同

春夏秋冬由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决定

『二十四节气』乃是依据地球(绕行太阳而产生)的四季变化而订定。将春、夏、秋、冬四季之每一季均分为六个时段(亦即将一年均分24个时段),每一时段之始为一个『节气』,由『立春』始,至『大寒』终,周而复始;每两个『节气』间大约相距15天。『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为四季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为四季之中点。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环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上所处位置划定的,属于阳历的范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0度,以春分时为0度,清明时为15度,以后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其日期在阳历中是基本固定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创,是我国古代科学文化的辉煌成就之一。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地球公转周期。笼统地说,地球公转周期是一“年”。因为太阳周年视运动的周期与地球公转周期是相同的,所以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用太阳周年视运动来测得。地球上的观测者,观测到太黄道上连续经过某一点的时间间隔,就是一“年”。

秋分这个节气,为什么曾经是传统的祭月节?

我的印象里秋分就是秋天过了一半了,秋分节气这一天好像是昼夜是平分的。秋天收获的季节,到了秋分的时候大概人们开始播种,祭月节是不是通过祭祀祈求有好的丰收呢,都是我的猜测啊。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书上有讲过“秋分”与“春分”其实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从这一天起,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这样就出现我们常说的白天的时间变得多。秋分时节,很多地区的温度就开始下降了,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在加上秋雨的降落,一天比一天凉。

由于和农民的大丰收联系在一起,从古至今,人们对秋分显得十分看重。其中很多习俗,除了与节气特定有关外,也与希望丰收和祈求健康有关。《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这样记载:“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其实,“秋分”的含义大致有两个:一是秋分生活在秋季90天,秋季平分;二是昼夜24小时平分,各12小时。

围的老人说,原来“中秋节”定在“秋”日,但由于农历八月初一天的不同日子,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感觉很不吉利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每年的秋分之后,气温降低,尤其老人和小孩容易生病,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对寒冷的恐惧浮现出来,如果再加上一些身体上的不适,人们的情绪肯定会变得不好。凉爽的秋天过后,我看到自然界充满了沮丧,本就有些难过的心情会转换成迟暮、更加的悲伤。这就是文人们常常表现的所谓悲秋的情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