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为何称为“鬼节”
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统的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或“鬼节”。传说该日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鬼节。
然而,为何把中元节称为“鬼节”呢?“鬼节”又有哪些禁忌呢?恐怕很多朋友就不是那么清楚了。请看郑博士给朋友们所做的解说,供大家参考。
中元节,即盂兰盆节通常是在农历的七月十四或者十五这一天,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中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认为这个月是不吉利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人们在中元节这天晚上除了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奠鬼神。
中元节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可谓僧道俗三流合一。
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也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奠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预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空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奠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七月十五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重厉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布田:到了晚上,家家户户还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
水旱灯:有些地方有放水灯的活动。所谓水灯,就是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数都用彩纸做成荷花状,叫做"水旱灯"。按传统的说法,水灯是为了给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灯灭了,水灯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过奈何桥的任务。
施歌儿:那天店铺也都关门,把街道让给鬼。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上元与中元:上元节是人间的元宵节,人们张灯结彩庆元宵。"中元"由上元而来。人们认为,中元节是鬼节,也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不过,人鬼有别,所以,中元张灯和上元张灯不一样。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鬼魂就在那里沉沦。所以,上元张灯是在陆地,中元张灯是在水里。
所以,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的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艳服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在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世界各地的华人界时都将举办祭奠、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跟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最后,郑博士尤其说说“鬼节”的相关禁忌: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可能地避免出门。若碰到鬼压身、鬼打墙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源自:郑博士博客
中元节为什么被称作鬼节?
鬼节,也称中元节,施孤,盂兰盆节,是中华民族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中国古代认为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一天,鬼门大开,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所以民间要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在佛教里关于鬼节有这么一个典故: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在鬼节这一天,其实有很多禁忌:
中原节除了祭祀祖先也有许多禁忌,这一天我们总会格外的小心,害怕触碰了什么禁忌会招来霉运,所以中元节显得格外的静穆严肃。
比如孕妇不能晚上出门;阴气重身体弱的人要早点回家,夜晚不能在外面逗留;不要到偏僻,人烟稀少的沼泽森林,因为传说很有可能碰到“百鬼夜行”;夜晚更是不要到河边玩耍,因为会被水鬼抓去做替死鬼.....
不过在这种霓虹灯遍布的大城市里,也很难发生这种事情吧。
将中元节称为鬼节,是有什么说法吗?
其实,中元节,鬼节和盂兰盆节是三个几乎一样的节日,就是叫的“人群”不一样而已。
“中元节”,是道教对于鬼节的称呼。在道教的理念中,世界由三个基本元素:天、地、水构成,即“三元”,三者称“官”,这三官是三个巨牛的大神,分别于三个时间段降临人间来视察:
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
很明显,这“中元节”就是地官巡游人间的时间,那地官来干嘛呢?其实地官主要是去阴间,超度孤魂野鬼。
而“鬼节”主要是汉族的传统民间信仰,传说阎罗王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这时在坟墓里蜗居了一整个春夏的孤魂野鬼们终于可以放松放松,享受人间亲人的香火供奉,而到了七月半时(也有说是最後一天),鬼门关就会重新关闭,而这批孤魂野鬼又得重新返回又闷又潮的坟墓之中。
“盂兰盆节”主要是佛教对于鬼节的称呼。“盂兰”不是指兰花,而是“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非常痛苦的样子,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用此器皿来供奉可以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传说佛祖的一个弟子目犍连有了神通之后,看见了自己的母亲在饿鬼道受苦,饿的是皮包骨头,结果拥有仙力的他用法力将食物送到阴间去给母亲吃,可没想到这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犍连非常无奈,于是请求佛祖帮忙。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犍连照着佛祖的方法做,果真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于是,七月十五日就被佛教定为盂兰盆节,据说在这一天如果能设斋供佛及僧,其功德能超度七世父母之罪业,或者令在世的父母延年益寿。
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道、佛对于鬼节的解释,我们都可以发现,其实“鬼节”并不是一个kongbu
的节日,并不只有鬼片,它代表着对已逝亲人的一种追思和悼念。
为什么中元节叫鬼节
中元节,又叫鬼节,日期是农历的7月十五,但每个地方因为习俗的差异,有的地方是7.14过鬼节,有的地方是7.15过,时间上有所区别。每年鬼节期间,传统习俗会预备祭品来安抚鬼魂,祈望「它们」吃饱喝足收了衣钱财物之后,乖乖回阴间,不要在阳间搞事。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盂兰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 上一篇:炉中火命五行缺什么 如何提升财运
- 下一篇:错误穿戴影响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