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之立秋节气的特点与习俗详解

时间:2020-06-10 15:13:05 八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那你知道立秋节气的特点是什么吗?立秋又有哪些习俗呢?来看看下面的内容了解一下。

24节气之立秋节气的特点与习俗详解

立秋节气的特点

“立秋”带来的首先是天气的变化。从这一天开始,天高气爽,月明风清,气温逐渐下降,正如谚语所说:“立秋之日凉风至”,“早上立了秋,晚上凉飕飕”。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xinjiang 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北京地区的白昼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天气依然很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还是有了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节气的习俗

立秋节

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啃秋瓜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食秋桃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晒秋

每年立秋,随着果蔬的成熟,篁岭进入了晒秋最旺季节。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秋收互助

秋忙开始,农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习俗,你帮我我帮你,三五成群去田间,抢收已经成熟的玉米。看谁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给谁家搬,既不违农时,又能颗粒归仓。

称水

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俗话说:得天时得地利,天时地利人和。大家若想了解每天更详细的黄历宜忌与黄道择日、良辰吉时,都可黄历专区进行免费查询!

立秋的节气习俗是什么?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度过了漫长的炎炎夏日,人们有了胃口,所以立秋的民俗多与吃有关。

1.饺子、渣,茄饼在山东半岛的许多地区,立秋当天的中午往往吃水饺或面条,招远、龙口称“入伏的饺子立秋的面”,长岛、莱阳、海阳等地则相反,说是“立秋的饺子入伏的面”。在山东诸城和莱西地区,吃一种豆末和菜做成的小豆腐,俗称“渣”。当地民谚云: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小孩不吐也不拉。”说是有预防肠胃病的功效。在江苏苏州,立秋日用茄子调和面粉做茄饼。

2.啃秋城里人在立秋当天买个西瓜回家,一家围着啃,就叫啃秋了。而农村人的啃秋则豪爽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一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大吃特吃,抱着绿瓤香瓜大吃特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嚼,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嚼。啃秋表达的是农民丰收的喜悦。

啃秋在一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的那一刻吃西瓜或香瓜,据说能免腹泻,称“咬秋”,预示炎炎盛夏难耐,忽逢立秋,把其咬住。江苏各地人们也在立秋时刻吃西瓜以“咬秋”,认为可不长秋痱子。在江苏无锡、浙江乌青,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一起吃,认为可预防疟痢。北京人有“春吃萝卜秋吃瓜”的习俗,家长必须在立秋之日给孩子买个瓜吃,并对孩子说:“吃个瓜吧,秋后好肥得滚瓜溜圆的。”当地有“早甜瓜,晚西瓜”的谚语,因为立秋之瓜要早吃,因此多吃甜瓜(也称香瓜,始于初夏,终于晚秋,味道清香甘甜,食之能够解腻)。在浙江杭州,在立秋日有的妇女吃一个秋桃;浙江双林人爱吃菱藕、瓜果等。

3.戴楸叶立秋日戴楸叶的习俗历史悠久,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吴自牧的《梦粱录》中都有立秋到处叫卖楸叶,妇女小儿将之剪成各种花样插戴的记录。直到现在,各地仍有立秋日戴楸叶的民在山东地区,据说立秋这天必有一两片楸叶落下,表示秋天来临。胶东和鲁西南地区的妇女和儿童在这日采集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在鬓角,或佩在胸前,来应节序。在河南郑州附近农村,立秋日男女皆戴楸叶,或用石楠红叶剪刻花瓣,簪插鬓角。

与楸叶有关的节日活动,在山东有人于立秋日刚刚天明时采集楸叶熬膏,称“楸叶膏”,据说用来敷痔疮有特殊的疗效。

4.祓秋在浙江定海,立秋那天,儿童食蓼曲(俗名“白药”)、莱菔子,称为“祓秋”,认为可去积滞。在浙江舟山,则是给小孩吃萝卜子、炒米粉等调和的食物,以防积食。在浙江镇海、奉化,给儿童喝绿豆粥,服酒曲,叫做“祓秋”,认为孩子吃了长得又快又壮。

5.贴秋膘许多地方有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的习俗,将此时的体重与立夏时比较。因为在酷热的夏天,人本就没有什么食欲,饭食清淡为主,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轻一点。秋风一起,有了食欲,想吃点好的,补充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耗。补的方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做法的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以肉贴膘”。

6.饮水清署在江浙一带,有立秋时喝“新水”的习俗。所谓“新水”,就是刚从井中打来的“新鲜水”。据说这样不但可免生痱子,又可防痢疾。在四川雅安,则是将井水放在阳光下晾晒后家人一起喝,以免得疟痢。

在四川三合,“俗谓立秋正刻饮水一杯,则积暑消除,秋无肠泄之病。”

岐黄家又云:“服清暑方一剂更妙。”

7.赤小豆“补秋脱股”

有些地方的习俗是在立秋日用水服下七粒红豆,认为可避免疟疾。河南郑州称为“避疟丹”。浙江地区多用井水来吞食。在云南镇雄,“先以布袋盛红豆入井底,及时取出,男女老幼各吞数粒,饮生水一盏,以为可以不患痢疾。后来,用五色或七色布,剪成大、小不同方块,错角重叠,粘连缝就,载于小儿衣后,叫做‘补秋屁股’。”

8.秋社秋社本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来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结束,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拜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习俗。唐韩俚《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某些地方,至今还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秋天都有哪些节气?分别有什么特点?各地在这些日子的习俗又是什么?

秋天有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节气。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初秋湿热较甚;白露后雨水减少,气候干燥,昼热夜凉;寒露后天气很快变

冷。

习俗:

1、立秋,8月8日,许多地方到了“立秋”的时候都有“贴秋膘”的习俗;

2、处暑,8月24日,祭祖、迎秋处暑节气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放河灯;开渔节;泼水习俗;

3、白露,9曰8日,白露茶;米酒;

4、秋分,9月24日,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格外紧张;

5、寒露,10月9日,登高节;

6、霜降,10月24日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

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24节气中的立秋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立秋时,北斗指向西南。从这一天起秋天开始,秋高气月明风清。此后,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气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有差别。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成语。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