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的由来

时间:2020-06-17 15:11:02 八字

5.jpg

24节气大寒传统习俗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手机号码测吉凶  星盘查询  塔罗牌在线测试

大寒的由来?

小寒是怎么由来的?

当太阳黄经到达285度的时候,标志着第二十三个节气小寒的到来。小寒中寒的意思即代表寒冷,小则代表了寒冷的程度。小寒的天气特点是霜雪,伴着冰冻。那么,你知道节气小寒的由来吗?接下来,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寒的由来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等到冬至过后,也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来源及其相关的知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时代,是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确定,斗柄绕东、南、西、北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每一旋转周期,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发展沿革

一、斗柄指向

上古时代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斗柄旋转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二、平气法

到了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采用“平气法”划分节气。

“平气法”划分出的每“节气”之间日期相同,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月中叫“气”。将一个太阳年,划分为季、节、气、候,1年=4季=12节=12气=72候。

三、定气法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三百多年前西洋教士订立的“定气法”,而从西洋教士定《时宪历》之后直至今的“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回归黄道上的位定的;

即在一个为360度圆周的“黄道”(一年当中太阳在天球上的视路径)上,划分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

扩展资料

一、历史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国古代人民对天文、气象进行长期观察、研究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二十四节气中既有表现寒暑往来物候变化的,也有反应气温高低降雨状况的,古人通过它能够直观、清楚地了解一年中季节气候的变化规律,以此掌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二、日期计算公式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的后2位、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21世纪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三、二十四节气歌

立春雨水渐,惊蛰虫不眠,春分近清明,采茶谷雨前;

立夏小满足,芒种大开镰,夏至才小暑,大暑三伏天;

立秋处暑去,白露南飞雁,秋分寒露至,霜降红叶染;

立冬小雪飘,大雪兆丰年,冬至数九日,小寒又大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