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春节放鞭炮有什么由来?
时间:2016-12-28 13:02:40 八字
导语:“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就是在热热闹闹的鞭炮声声中迎来送往的。那么,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春节放鞭炮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下来呢?下面,跟着大师一起去看看吧。春节除了隆重喜庆的庆祝外,关于春节的一些禁忌问题也需要注意哦。接下来,就到姓名算命为大家专门整理的春节专题中具体了解一下吧!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2)驱逐“山魈”
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近年来,作为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很多地方陆续改变了春节城市禁止放炮的规定,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城市春节因为有了鞭炮而热闹非凡。当除夕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进入沸腾状态,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融入狂欢的世界。国人在满天灿烂的烟花与满地红红的纸屑中,度过一个红火的中国年。
小结:通过上面的文章内容我们知道了关于春节放鞭炮的传说以及由来的历史,希望这些内容大家会喜欢哦,增长一下见识,不过放鞭炮时候也要注意安全哦。也祝愿大家鸡年大吉大利!
春节放鞭炮的传说
(1)驱赶“年”兽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2)驱逐“山魈”
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春节放鞭炮的历史
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介绍说,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鞭炮”。
明清两代,爆竹的种类更加繁多,燃放爆竹的时间已不限于大年初清晨,除夕夜即开始,子夜零时达到高潮,俗称“迎神”。这时,无论贫贵贱均要放爆竹,李家瑞《北平风俗类征》引《壶天录》说:“京师人烟稠密,甲于天下,富家鄣购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贫家即谋食维艰,索逋孔丞,亦必爆响数声,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此习沿类然也。”清朝谢文翘《教门新年词》中的:“通宵爆竹一声声,烟火由来盛帝京,宝炬银花喧夜半,六街歌管乐升平。”反映了当时北京燃放鞭炮的情景。
近年来,作为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很多地方陆续改变了春节城市禁止放炮的规定,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城市春节因为有了鞭炮而热闹非凡。当除夕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进入沸腾状态,烟花飞舞,鞭炮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融入狂欢的世界。国人在满天灿烂的烟花与满地红红的纸屑中,度过一个红火的中国年。
小结:通过上面的文章内容我们知道了关于春节放鞭炮的传说以及由来的历史,希望这些内容大家会喜欢哦,增长一下见识,不过放鞭炮时候也要注意安全哦。也祝愿大家鸡年大吉大利!
- 上一篇:过年贴春联有何传说,贴春联的最佳时间
- 下一篇:解读赖布衣风水故事:绝户之地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