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中的字,你知道如何取字吗?
前文对姓、氏、名做了说明,今天我们再讲下“字”
何为取字
人为什么有字?“冠德明功,敬成人也”。《礼记·冠义》有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而后可以为人。”所言便是:将垂发束起,并挽在头顶,戴冠插簪,然后由加冠嘉宾根据他名字的含义起一个字,从此,他便承担起礼法的相关责任,正式为成人。从生物属性的“人”成为社会属性的“人”。
所谓“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因为文化教育的限制,取字在早期属于贵族阶层特权。后来随着知识的传播,“取字”成为了知识阶层的标志。没有“字”都不好意思自称“文化人”。
所以对名、字的了解是古代文人的一个基本素质。《大唐新语》中就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唐张由古有吏才而无学术,累历台省。尝于众中,叹班固有大才,而文章不入《文选》。或谓之曰:《两都赋》、《燕山铭》、《典引》等,并入《文选》,何为言无?由古曰:此并班孟坚文章,何关班固事。闻者掩口而笑。” 张由古不知班固字孟坚,所以误将一人认为二人。
何时取字
“名”在生下来之后不久就有了会由父辈取名,而“字”则要到一定的年龄才有。
《礼记·曲礼》有云“男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红楼梦》第三回“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此时林黛玉年龄未及十五,未行笄礼,因此没有自己的字。(结果贾宝玉上来就要给林黛玉取字,可见贾宝玉也够“混”的了。)
如何取字
《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故“字”又称“表字”。由此可知“字”是对“名”的解释与延伸。所以人们在取字时是十分讲究的,而且需有规律可寻。《白虎通·姓名》“或榜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其名知其字,闻字既知其名”
古人取字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并列式,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相通。
如:屈平字原;诸葛亮字孔明;陶渊明字元亮。
2、辅助式,即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互为辅助。
如:梁鸿字伯鸾;狄仁杰字怀英;岳飞字鹏举。
3、矛盾式,即表字和名意思相反。
如:曾点字子晳;朱熹字元晦;刘过字改之。
4、扩充式,即表字与名意思相顺。
如:赵云字子龙;陆羽字鸿渐;于谦字廷益。
5、延伸式,即表字是名意思的延伸。
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胡适字适之。
另外,在以上几种取字方法之外,还会在取的字之上再加上一字,以表更多含义。
1、表示排行,会在取字之前加上“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
如:孙策字伯符(长子);孙权字仲谋(次子);孙翊字叔弼(老三);孙匡字季佐(老四)。
2、表示美称,会在取字之前加上“子”,表示美称或尊称
如:仲由字子路;司马迁字子长;曹植字子建;苏轼字子瞻;杜甫字子美;
如何称字
《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有云“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之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当人成年之后,自己为表示谦虚可以自称其名,而朋友则不能再直呼其名,需要改叫这个人的字,是涉及伦常的重要事情。
《柳南随笔》有云“古人敬其名,则未有不称字者”所谓“褒则书字,贬则书名”,如果有人直呼其名,在古代那就是和骂街差不多了。尤其是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王、晚辈对长辈,绝不能直呼其名。这不但是“大不敬”或“大逆不道”之罪,而且也是没有修养的表现。所以马超见了有杀父之仇的曹操,也只是大喊曹贼。
杜甫寄居成都时,曾作严武的参谋。一次 “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当着人面直接称呼其父亲的全名,杜甫当时也是喝的够多的。幸亏他们关系好,没有翻脸,但是在场的人可都吓的不清。不过杜甫曾在《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中发出“寂寞养残生”的叹息,可见他们确实够好基友。
“字”是我们中国文化系统内的特有文化。因为时代的问题,慢慢失去其文化氛围。但放眼望去,近代的那些传统国学大师、引进西方思潮推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哪个又没有“字”?哪个又把自己的“字”去掉让人直呼其名呢?
中国人民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经济已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中国文化亦然会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一场疫情再次显现出一个民族文化内核的优劣。中国疫情在大爆炸中,仅用短短2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抑制。这是全世界都不敢想象的。
这是制度的胜利,也是国人体内留着的“担当、奉献、自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血的胜利。
国外疫情严重之后,那些自称受西方文化洗礼的人,短短几周出的幺蛾子比之前几个月出的都多。我们更有理由对我们的文化自信!
(华人和华裔是有中华血统的外国人,华侨是居住在国外的中国人)
现在更多的人开始喜欢传统文化,也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字”。那么,你想好给自己起个什么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