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解读:潜龙勿用和飞龙在天
龙是华夏图腾,因此很多人喜欢用带有龙的词汇来表达如龙般的激昂奋进,如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飞龙在天、见龙在田等等,其中有不少出自易经六十四卦。
《易经》里说龙,是讲事物、人事的状态。比如“潜龙勿用”,是说任何事还处于萌芽中,未来不甚明朗,此时不宜去过多的投入,应该像“潜龙”那样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宜观察事物的发展,而非轻举妄动。
“飞龙在天”是讲事物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到了大展宏图的时期,如龙飞腾在穹宇一般,具有无限的活动空间,这时候就要坚定信心,有强大的投入。而相对的,如果事情到了jiduan 强大的地步,就要见好就收,因为“龙”飞在高空之上,随时可能会触及危险,此时最好回头,如不这一回头,便是“亢龙有悔”。
六十四卦中的这些词语固然是睿智之言,但是很多人用着这些词,却不懂真正的意义为何,并不了解何为“潜”,何为“飞”,何为“亢”。仅仅是因为听着有道理,就将之奉为真理,乃至变成自己的行事准则,以此期望所向无敌。
然而这样真的正确吗?
明朝开国前夕,朱元璋与各路义军一起反元,彼时长江上游有陈友谅,长江下游有张士诚,两支义军先后称王,随时都会成为他的敌人,加之北方元朝军队虎视眈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压力山大,福祸就在旦夕之间。那时朱元璋割据一方,作为顶尖的军阀,已经成了气候,貌似了“亢龙”,如果向朝廷投降,那么裂土封王,享受荣华富贵也不是什么难事,所以他一度想要投降元朝,急流勇退,不致于亢龙有悔。
但是在朱元璋决定投降时,他手下的文臣武将纷纷反对——明军谋士猛将如云,精兵勇士似海,人心所向,四海归服,这正是飞龙在天,大展拳脚之良机,怎么可以贪生畏死,自认为已到了亢龙状态而放弃天赐良机呢?虽然朱元璋觉得走到这一步就是极限,但是时势并非如此,如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恢复大汉威武的丰功伟业垂手可得。朱元璋听了这些建议,这才如梦初醒,重新审慎自己的状态,于是奋发精进,果然接连消灭了敌对势力,最后一统天下。
观历史可知,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常是经过自己的主观思维来判断,但是主观思维又往往会因对事物信息的一知半解而缺乏常规判断,所以少了高瞻远瞩的气魄,也容易失去很多机会。试想当年朱元璋若是遵循亢龙有悔之道,爬到了霸业的半山腰就急着找退路,那么别说建立明朝,能否青史留名都是个问题。
所以对于这些词句,即使是出自卦辞经典,也不可照本宣科似的奉为圣训,我们应该洞察它们描述的状态,用辩证思维去理解。
比如在投资市场上,人们心中对股情已经先入为主地设立了一个高低限度,这个限度从主观角度去看,似乎是个瓶颈,是不可逾越的,因此只要股市稍有起伏,很多人就会觉得进入了“亢龙”的状态,便认为“有悔”,或者进入了“潜龙”状态,对它何时飞升还不确定,于是不是恐惧逃离就是等待等待。而当市场调整到位时,人们又因为对它的状态不理解,在漫天杂音的影响下,恐惧被一步步放大,以至于眼界被压低,思维也变得局限,明明飞龙在天就在眼前,却偏偏仍然认为是潜龙勿用。
其实我们从客观角度看待这个限度,它真的“限”吗?如果很多人真的认知对了,也不至于跳脚后悔的比鼓掌欢笑的少得多。为什么很多人不能认识“龙”的状态?我认为一是杂音听得多,越听越不自信,然后得出了似乎很有逻辑的错误推导;二是不愿意和时间交朋友,也不愿意相信初生牛犊会成长成精壮的大牛。他们宁愿在僵化思维的驱使下,把亢龙有悔、潜龙勿用作为口头信条去做,却不愿花心思清晰分辨“龙”的状态,以致固步自封,画地为牢。
此种景象,历史中不断重复上演,先贤也早有明述,我们从推背图第二图也能看到这样的状态。此图谶语曰“车水马龙”,解释的意思很多,其中有表达武则天成就帝位的,也有表达“龙”之状态的。
细观此图,一盘苹果,一层层往上累加,在累加过程中,人们总是担心上面的苹果会不会滑落下来,似乎与乾卦中的“亢龙有悔”相互呼应。但是推背图真正的意义却是告诉我们,合理的累加,永远是不会滑落的,图中二十一个苹果无一只散落在盘外——此正乃飞龙在天之象!
几千年来,人类的历史始终是沿着滚滚潮流向前奔涌,我们从原始人茹毛饮血的时代,到火箭飞天,走向宇宙,都是向着前方,向着高处发展。因此命理学认为,生命轮回,有生就有灭,有灭就有生,命理学十二宫从长生到墓,再到绝、胎、养,在这种生灭的轮回中,生是始终存在的,任凭沧海桑田,也将永不停歇。只有当我们掌握了“龙”的真正状态,才能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向“天”而腾飞。
捕捉“龙”的状态是很不容易的,不管什么“龙”,一旦捕捉错了就可能变成虫。很多时候我们认不出“龙”,都是一叶障目。
如何掌握“龙”的状态?
我推荐三本书:《论持久战》、《矛盾论》、《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