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算命、命理、八字)
二十 四节 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家所独创,用来指示一年中气候寒暑变化的周期,来补救我国以前使用阴历日期,无法配合季节变化的缺点,农民由长期的生活经验中得知,农业与季节「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他们只要看一下当时是处于那个节气,便可了解此段时期的气候状态,适时的进行农事,以免气候产物与季候变化脱节而影响收成,因此,节气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是农事推展及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准则。老祖先发现一年四季中,在不同季节所见到中午时太阳的位置,其仰角的高低并不相同,在地上竖立一根竹竿,纪录全年观测的结果发现,夏季时其阴影较短,冬季时较长,显然随着季节的变化,竹竿受阳光照射造成的阴影,其长短会跟着变化,因此取中午时竿影最短的那天为「夏至」,又称「日长至」,取竿影最长的那天为「冬至」,又称「日短至」。大约殷商时,人们已知道立竿测影来定季节,另外在春秋两季里发现,各有一天昼夜时间相等,便定这两天为「春分」和「秋分」,秦代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已经载有立春、雨水、立夏、小暑、立秋、处暑、白露、霜降等节气名称,到了两汉时期,由于农业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在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书中的天文训篇里,二十四节气已齐备且和现在的名称完全相同,由此,可断定在两汉时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备了。
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着运行,离太阳较近时,地球公转较快,太阳光直射,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多,气候就会热;离太阳较远时,地球公转较慢,太阳光斜射,该地区接受到的光和热就较少,气候就会冷。二十四节气简单的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点,好比公转轨道上的里程标志,到了甚么节气,就会有甚么气候,以反映一年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气候寒暑变化。二十四节气时间的推算,古代的方法是将该年「冬至」到次一年「冬至」,整个回归年的时间,平分为十二等分,每个分点称为「中气」,再将二个中气间长度等分,其分点称为「节气」,十二个中气加十二个节气,称为「二十四节气」,此种将一年平分二十四等分,所得的节气称为「平气法」。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速率并不是等速,以二十四等分回归年时间所得平节气的日期,并不能反映地球在轨道上真正的位置,对制定此历法的中原地区而言节气交界八字,某些节气无法反映出真实的气候状况。因此,从清初的时宪历〈公元一** 五年〉起,节气时刻的推算由「平气法」改为「定气法」。所谓「定气法」是由「春分」开始,将地球公转太阳的轨道每十五度定一节气,一周三百六十度共有二十四节气,以此方法推算出来的节气日期,更能表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反映当时的气候状况。二十四节气中节气交界八字,每一个节气皆是反映季节更替、气候寒暑变化及农作物生长情形等,因此,均具有其个别的意义,分述如下:
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代订定时,是反映黄河流域之气候变化与农作物的关系;我国幅员广阔,南北相距约三千公里,不但各地气候差异甚大,而且各地农作物种类、生态及进行农事的时间也不相同,所以二十四个节气字面的含意并不是各地皆适用,不过由于每个地方整年气候变化几乎是固定的,各地农民依长期经验的累积,了解到了甚么节气,该地就会出现何种气候,因此沿用节气名称,不拘限于节气字面上的意义,归纳出不同节气到来时,气候将产生的不同变化,以调整生活起居作息,并适时推展进行农事,故二十四节气至今仍为农民所应用。(本文作者为社团法人台中市名门命理教育协会创会理事长杨登嵙博士)
- 上一篇:八字里的十神注解 如何知道自己的十神
- 下一篇:二十四节气与命理学的关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