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力论佛教风水起源

时间:2021-03-11 18:30:51 风水

1、宗教是印度天然地理环境的产物

由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组成的青藏高原在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2.4亿年前印度风水起源,由于板块运动,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昆仑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青藏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以平均每年7厘米速度上升,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本身也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考察表面,青藏高原的隆起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个高大的阻风屏,它有效地将北方**的寒冷空气阻挡住了,使它们不能进入南亚。同时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来自南方印度洋暖湿气流北进,造成南亚次**、印度半岛气温偏高,雨量充沛,河流交错,灌溉出无比广阔肥沃的土地。

由于这里气候炎热潮湿,食物易于腐败,因此上古印度居民基本上随时获取,及时消费,不重视积蓄,贫富分化在相当长时间内不甚明显。在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中大部分是自耕农,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一直到中古,欧洲学者游历印度,还赞叹道“印度是一个永不会匮乏的富足国家。”印度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印度洋,东西濒临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北部有难以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印度半岛形成了“三垂大海,北背雪山”的最佳风水格局,也是地球上最大的风水格局。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印度文明早熟,成为世界历史上发达的文明国度。

南亚次**的炎热气候,使人们喜静恶动,对他们来讲,最好的解暑办法是静坐不动,在冥思苦想中求得觉悟,获得心灵的满足。因此研究印度宗教的一些学者指出,宗教是印度天然的产物。印度成为古代世界宗教大国,自然条件是一个方面原因,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富饶的大地供给人们充裕的衣食之源,使大批人可以脱离劳动生产,从事他们热衷的宗教神职,形成了庞大的僧侣阶层和频繁的宗教活动。印度人在静坐冥思中发展了深奥难测的哲理、抽象的数学和门类繁多派别各异的宗教。印度人笃信宗教,为了宗教他们可以不惜牺牲金钱、家庭甚至自己的生命。宗教可谓是印度文化的核心,它追求心灵净化与致悟,给众生以融合性的慈爱,由此影响了印度神话和史诗、艺术和建筑的发展,极大丰富了世界文化宝库。

南亚次**自然环境另一个突出特征是,这里地形复杂,有一半以上土地多为山区,且区域间长期隔绝,“深邃的江河和蜿蜒的山脉(它们的两侧有着多沙的不毛之地和无法穿越的森林)横贯印度,这助长了一种孤立精神而使印度fenlie 为许多小的行政单位甚至社会单元。经济上的闭塞使古代印度在zhengzhi 上长期fenlie ,各地割据称雄,小国林立,极少形成统一王朝。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作《全球通史》中也指出:“印度与中国不同,在中国,是长期的帝国统一间隔以短暂的fenlie ;而在印度,则恰恰相反,是短暂的统一和长期的fenlie 。”地理的隔绝,造成了经济的闭塞和zhengzhi 的fenlie ,这又影响了印度文化的走向,形成了印度文化的诸多特点,主要是它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2、文化轴心时期的印度新宗教

佛陀所处的时代——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是古代印度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时代。据佛教和耆那教文献记载,当时有十六大国,所以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十六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恒河流域逐渐取代印度河流域,成为印度次**zhengzhi 、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迅猛,各大部落相继过渡到国家阶段,城市和国家普遍兴起。这时期,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和三大纲领走向腐败印度风水起源,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阻力,引发了社会思想领域的大变革。顺应这一潮流,佛教、耆那教和其它反婆罗门教的思潮相继出现,类似于中国历史上的“百家争鸣”景象应运而生。这就是公元500年前后的世界文化轴心时期。与中国的“百家争鸣”相似,当时印度的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怀着拯救社会拯救人类的宏大志向,积极进取,努力寻求正确的人生之路。不过,两者又有着质的差别,印度的百家大多是宗教的、出世的,而中国的百家则大多是世俗的、入世的。

根据佛典记载,当时在佛教以外其它学派的教说所谓六师,所指即下列六人:

(1)阿夷多.翅舍钦婆罗(AjitaKesakambalin):顺世派的始祖,唯物论者。

(2)浮陀.迦旃延(PakudhaKacca^yana):提倡七要素说之思想家。

(3)富兰那.迦叶(Pu^ran!aKassapa):道德否定论者。

(4)末伽黎.拘舍罗(MakkhaliGosa^la):邪命外道之祖、决定论者。

(5)散惹耶.毗罗梨子(San~jayaVellat!t!haput-ta):怀疑论者。否认认识的客观实在性,认为一切是不可知的。佛陀的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在皈依佛陀前就是跟随散惹耶.毗罗梨子。

(6)尼干子.若提子(Nigan!t!haNa^taputta):耆那教始祖、相对主义者。比较接近佛教,他们持不杀生、不妄语、不予不取、不邪淫、不存财物等戒律。(目前耆那教在印度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教徒有340多万(1991年),到了近代,耆那教不断向外传播,今天在斯里兰卡、波斯、阿富汗、阿拉伯等地均有一定的影响。)

3、佛陀的预言与风水学根本法则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族人),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被称为佛陀(觉者)、世尊等。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根据汉译《善见律毗婆娑》中“出律记”推断为公元前565-前486年,南传佛教则作公元前624-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前543年。传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其父净饭王,属刹帝利种姓。其母为摩诃摩耶。从小在宫中生活,娶妻后生有一子。据说他深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不满婆罗门祭司及其梵天创世的说教,29岁时在月夜乘白马出家修道。开始遍访名师。后在苦行林中苦修6年,悟到苦行不能达到解脱,转而前往菩提伽耶,在菩提树下禅定“成道”,证得诸法实相。随后在鹿野苑开始传教,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八正道”等道理,称之为“初转**”。此后云游四方,度化了许多弟子,影响逐渐扩大。八十岁时,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婆罗双树下入灭。弟子们整理出他的言行说教,通过几次结集,成为经,律,论“三藏”。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