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鱼缸
青石鱼缸,承载了我多少儿时记忆。
鱼缸为国家二级文物,现藏于扶沟县博物馆,早年放在扶沟县文化馆。因为舅舅在县文化馆工作,我得以常常零距离观赏这件宝物。
鱼缸的底部是一朵硕大的盛开的莲花。花瓣饱满,层层叠叠,烘托着大缸壁上鲜活的人鸟虫鱼。人物有长髯老翁,也有垂髫少年,还有浣纱妇女。他们或划船,或垂钓,或撒网,或坐于船头悠闲地品茗。一只只小鸟生动鲜活,有的昂首瞭望,有的俯首觅食,有的静立树端,有的展翅飞翔。大大小小的鱼儿有的落入网中,有的跃出水面,有的正被鱼钩钓起。有趣的是缸上居然还有一只癞蛤蟆,被一个总角小儿用一串铜钱牵着。
印象中每次去找舅舅,我都会围着大大的鱼缸,仔细抚摸缸上突出的柳树、小鸟、小鱼。凉凉的石头把事物的质感清晰地传达给我,幼小的我常在酣梦中走进缸上的世界。特别爱上面的莲,袅娜的茎、舒展的叶、妍丽的花、结实的蓬,姿态万千,栩栩如生。每次围着大缸转呀转呀,记得好像每次都看不够。
当年大缸里栽种着粗壮的葡萄。每到夏天,葡萄蔓郁郁苍苍,爬满了几个平方的葡萄架青石鱼缸风水,一串串绿玛瑙似的葡萄垂挂下来,惹人垂涎。记忆中,我常常伫立在文化馆的小院中,吮着手指,默默地观赏着由石缸和葡萄组构的安详、静谧、优雅的图画。
当时大缸放在一个圆圆的石墩上,我勉强可以扒住缸沿。不记得那时的我有几岁,只记得哥哥总说我像干柴棍别起来的。特别瘦弱的我个子比同年的孩子高很多,身体也很是灵活。记得我每次够得着缸沿,就会使出全身力气抓紧,纵身向上一跃,就可以看到宽宽的缸口沿雕刻着的花花草草了。每一片叶子都有清晰的叶脉,每一枝花儿好像都能嗅到芳香。我爬上大缸的一大乐事,就是找寻缸里一种不知名的植物结的小豆豆。半拉身子趴在缸沿上,小手得赶快搜寻小豆豆,不然一会儿就没劲了。一旦从土里抠出几粒如小孩手指肚大小的黑褐色的小豆豆,立刻欢天喜地。用手扑捏掉新鲜的泥土,把小豆豆送进嘴里,一股甜滋滋的味道就溢满了小嘴巴,吃到世上最好吃美食的kuaigan也随之溢满心头。
在我童年贫乏单调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大石缸给了我多少无以言表的乐趣!尤其是围着大缸转圈圈时心头的平静、满足、愉悦,真的是世上其它所有,包括爸爸从北京带回的塑料熊猫、色彩鲜艳的尼龙袜子都不能给予的。当时真的不知道,光鲜亮丽的尼龙袜子与清一色的石缸相比较,我一个小姑娘家为什么更喜欢去看、去触摸冰冷的石头。长大后才明白,人不仅仅需要物质做基本的生活支撑,更需要丰盈的精神养料来充实心灵。生活本来的面目是苍白的,我们要努力把苍白的生活描画得五颜六色!我们的老祖先早就悟道了!所以才有辛苦的石匠采来巨大的石块,一钎钎凿空成盆,一刀刀刻出花鸟人鱼。凛冽的寒风吹裂了他们的大手,火热的太阳灼疼了他们的脊背,尖利的刻刀一次次划进肌肉。可是甩掉汗水、抹掉血水,石匠们继续雕刻。为什么这么顽强?因为他们爱自然,爱生活,他们要把美刻在石头上,让美成为永恒。
我们可敬的先人们!向他们致敬!他们教会后人:自然是这么美好,生命是这么美好,生活是这么美好!活着就要好好生活!这也许就是石缸给我的最早也是最好的美学启蒙吧。我常常这样想。这种启蒙让精神高于物质的认识在懵懂幼儿的心里深扎了根。以至于后来,这种认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的学习、工作以及寻找终身伴侣。我更为看重的,是兴趣,是思想、是品味,是对理想的追求,而非现实的苟且。也许一切的一切,从我蒙昧未开,围着大石缸转圈圈时就已经注定了。
后来舅舅调离了文化馆,我也上了学,就慢慢淡忘了大石缸。工作后青石鱼缸风水,在县博物馆偶然看到它,倍感亲切。直到这时,我才得知它的姓名及来历:青石鱼缸,明代,原为扶沟县何家祠堂消防用缸。缸口沿直径125厘米,底径91厘米,高74厘米。缸上共雕刻有18个人物、23个水鸟、9条鱼、3棵树、3条渔船,此外还有青蛙、蜻蜓及山石、浪花等。那个癞蛤蟆和小孩子,原来是“刘海戏金蟾”的故事,故事讲述了贫苦农家孩子刘海和南海龙王的女儿巧姑的一段美好姻缘,歌颂了勤劳勇敢、善良宽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流年似水。几十年后再见鱼缸,如晤旧人。缸上面的垂柳依然躯干遒劲、枝叶扶苏。渔鹰的喙还是那么尖利,跃动的小鱼没能逃得过它敏锐的眼睛,刚一浮出水面就被它猛地一口叼起,鱼尾还在拼命地扑腾。还有清晰可见的渔翁的胡须,浣纱妇人丰腴的手……驻足仔细端详,凸出的雕刻向我清晰地传达着事物的质感,无以言表的满足、平静、愉悦再次油然而生。但心痛的是,鱼缸已出现裂隙,缸口用手指粗的钢筋箍了起来。有些地方,突出的石雕已有所损坏。从明朝一路走来,青石鱼缸历经了多少风雨?见证了多少离合与悲欢、沉浮与选择?单一件院中陈设就如此讲究,作为家族光宗耀祖之象征的何家祠堂,当初又有着怎样的盛景?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社会,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姓的一个或几个家族要建立自己的家庙,这种家庙就是祠堂。除了祭祀之外,祠堂还是族亲商议族内重要事务、族长行使族权、各房子孙banli婚、丧、寿、喜等重要事情的场所。有的祠堂还附设学校,让家族子弟在此上学。一般来说一姓一祠,祠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正因此,相形一般民宅,祠堂建筑有着更为宏大的规模、更加上乘的质量,越是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其祠堂往往越讲究。
明朝万历年间,扶沟县吕潭乡一母同胞的何出图、何出光兄弟俩先后考中进士,成就了“一母二进士”的传奇佳话。兄弟俩分别担任过明朝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和监察御史等职。至于何家祠堂何时修建,笔者没有找到相关记载。据扶沟县何家后人、今年已88岁高龄的何仲威老人回忆,何家祠堂旧址就是现在的扶沟县红旗小学,占地有几十亩。祠堂分东、西、中三个大院,每院有一个大厅,大厅两侧为东西陪房,陪房两侧为议事厅。东边大院供奉着何出图的牌位,西边大院供奉着何出光牌位,中间大院则是两兄弟父亲何岑的牌位。整个祠堂屋宇高大,气势非凡。每个大厅均有现在的三层楼高,上面彩色琉璃瓦盖顶,下面一尺长的大砖铺地。每年大年初一五更时分,何家后人都要准时赶到祠堂,在身着蓝色绸衫的司仪指挥下,虔诚地向祖先行三跪九叩大礼,完成他们崇宗祀祖最重要的仪式。
跨越了400余年,何家祠堂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其踪迹早已无从寻觅。惋惜之余,只能从老辈人的叙述里想见她当年的高大恢宏,不知那祠堂前是否置有表明何家两兄弟得过功名的旗杆石?在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中,祠堂的画栋雕梁、飞檐斗拱是怎样一点点颓败坍塌,那一扇扇精美的雕花木窗又零落到何处去了呢?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青石鱼缸无疑是幸运的,她留存至今,静默地述说着往事。
- 上一篇:家居绿植风水摆设
- 下一篇:家居风水 一进门摆什么植物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