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 是中国风水观的最基本的要点
为什么某些地方吉祥,而另外一些地方凶邪?这是因为某地得生气。生气意味什么?它与某地吉祥与否有什么关系?
在《葬书》中可以发现下列论述:“夫阴阳之气喷为风,升为云,斗为雷,降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
生气是阴阳二气轮回周期中的一个环节,阴阳之气运行不息,不断变化成诸如风、云、雷、雨及生气等表像。
《葬书》将生气的功能阐明为:“五气(五气即五行之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乎万物。”《葬书》的这条原则为运行地下的生气滋养着万千生物,人类可通过将吉祥的环境建在生气所聚止的地方或于此营宅居住来利用生气。但不管怎样,生气在地下并非无处不在,它只聚集在那些符合风水要求的地方。
一个人为什么能以及怎样才能获取生气?对子孙后代能得到其吉地的荫护这个问题会怎么来解释呢?《葬书》中又有如下几处涉及此类问题的论述:“葬者乘生气也一盖生者气之聚。凝结者成骨,死而独留。故葬者,反气入骨,以荫所生之法也。”
显然地下生气与生息于其间的人们的中介就是吉地。推论人生息于生气聚止之处时,能福荫后代。《葬书》以一种玄学的方式对此解释道:“人受体于父母,本骸得气,遗体受荫。经曰:气感而应,鬼福及人。是以铜山西崩,钟灵东应,木华于春,栗芽于室。”
如上所述,可见父母是子女的根本(根),好比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之树根或主干。如果父母或祖先的环境为生气所充溢,那么余枝(后代)就会得到生气的荫护。
“乘气说”。这是风水选择吉地的大纲。关于“气”的理论非常复杂,大致说就是阴阳协调,五行得当,气运畅达,流转方便。是中国人思维方式所求的最高境界。因而,风水特别忌讳“死气”、“泄气”、“漏气”,认为这会带来恶运,放跑财源,乃至导致疾病。
《葬书》提出了“气”、“生气”这一风水概念。《葬书》认为阴阳二气运行地下则为生气,流动散发出去,则为风。对风水师来说,风和生气是同种重要的物质(阴阳地气)的两种不同存在状态。因此,按风水逻辑风水中的气,当生气露出地面,升入空中,就变为风,风被吹散荡尽,因而无法利用风水中的气,故为了将生气聚止于某地,有必要防止生气荡散。只有环绕吉地的层层山峦才能遮挡住风,只有缓缓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气。这就是吉地之所以通常是为群山所环抱、流水环绕、主流支流交汇处的河漫滩及阶地并且人们在其上选址建城、建村、建宅的原因。所以,从理论上讲,若有强风吹进吉地,该地的生气就可能被吹散,该地就要慎用了,因为没有生气的时段,此源自吉龙(山脉)的生气都会“凶”为人慎所用。
《葬书》中提出了风水生气说的理论,然而生气是如何在地中运行流动呢?
气行乎地中,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丘垅之骨,冈阜之支,气之所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何以言之?气之盛。虽流行而其余犹有止,虽零碎而其深者犹有聚。“外气横行,内气止生。”盖言此也。“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土者,气之母。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水。故藏于涸燥者宜浅;藏于坦夷者直深。
可见基址的选择,第一要在有水的地方,第二须藏风使之,聚而不散。例如中国厦门地区的人们经常会在位置吉利的墓前挖一个水塘以弥补穴前无水的缺憾。
《葬书》还提出了童山、断山、石山、过山、独山等五种山风水不好不可用:
气以生和,而童山不可葬也,气因形来,而断山不可用也。气因土行,而石山不可葬也。气以势止,而过山不可用也。气以龙会,而独山不可用也。
自晋代郭璞《葬书》之后,“气”的理论便成为风水的中心问题,一切具体的风水活动都必须以得气为主而展开。所谓“乘气”、“聚气”、“顺气”、“界气”……“凡着地……总以气为主”。它要求人的小宇宙之气必须与周围环境的大宇宙之气相协调、相统一,秉乘天地之气而大有作为,这是中国风水观的最基本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