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孜别克族与汉族通婚调查

时间:2021-03-19 07:55:42 生肖

xinjiang 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地区,特别是汉族与各个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自然而然就会有通婚的现象。今天,小编就来盘点一下xinjiang 的乌兹别克族和汉族通婚情况吧!

乌孜别克族与汉族通婚调查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得出的结论,乌兹别克族与汉族通婚率1.84%。

最近我们完成了一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xinjiang 多民族混合家庭研究”,对xinjiang 民族混合家庭和族际婚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与国内其它省区相比,xinjiang 混合家庭数相对较少。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xinjiang 民族混合户总数达8.39万户,占全疆家庭户总数的1.75%,比全国同类平均值低1.21个百分点,主要表现为汉族与少数民族混合家庭数相对较少。混合户少的主要原因是族际婚姻数少,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族际通婚比例(即有配偶人口中夫妇是不同民族的比例)最低的几个民族都在xinjiang ,如维吾尔族(1.05%)、哈萨克族(2.21%)、柯尔克孜族(5.15%)的族际通婚率分别排在55个少数民族中的最后三位,塔吉克族(7.99%)排在倒数第五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xinjiang 族际婚姻的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在乌鲁木齐市,1980年婚姻登记中2.08%为族际婚姻(218对),2003年上升为5.9%(811对)。在塔城市,1995年登记的族际婚姻只有46对,占婚姻登记总数的5.5%,2003年已分别增至469对和39.5%.各地均有族际婚姻发生,北疆地区多于南疆地区,城市多于农村,多民族混居区多于单一民族聚居区。

野菜部落逍遥异族_与异族通婚八字_异族风情男

被调查的族际通婚者,具有这样几个特点:(1)文化程度和职业层次相对较高,如乌鲁木齐天山区与伊宁市45%以上的男性和50%以上的女性受教育程度在大中专以上;(2)平均初婚龄较高,天山区民、汉女性族际婚姻者的平均初婚龄都在26岁左右;(3)大多数是自幼生长在xinjiang 的本地人,但来自外省区和外市县以汉族为主的外来人口与异族通婚八字,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婚姻在增多。(4)一般都是自由恋爱,自主婚姻。双方社会地位相近,婚姻条件相似,婚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

各民族间均有通婚发生,但数量多少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1)以汉族为通婚对象的民族群体最多,汉族的族际婚姻数量最大,如天山区2002年婚姻登记中,汉族有210人与14个民族的人通婚,占当年登记的族际婚姻总数的89.4%.多数地区又主要表现为回汉通婚,如天山区登记的族际婚姻中回汉通婚占48%.(2)散居民族的族际婚姻发生率较高,如散居在乌鲁木齐市、伊宁市、塔城市的锡伯、达斡尔、蒙古等民族。(3)文化相近的民族之间更容易通婚与异族通婚八字,如维吾尔与乌孜别克、塔塔尔间,哈萨克与塔塔尔、乌孜别克间,汉与满、蒙、锡伯等民族间的通婚较多。

异族风情男_与异族通婚八字_野菜部落逍遥异族

各民族通婚的难易程度不同,很大程度是由双方不同民族属性所带来的文化差异(如宗教、语言、风俗等)所致,其中宗教经常被视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有严格的宗教内婚规定,严禁穆斯林与非穆斯林之间的通婚:“你们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妇女,直到她们信道。已信道的奴婢,的确胜过以物配主的妇女,即使她使你们爱慕她”(《古兰经》)。**** 的这一制度性规定被认为是穆斯林与非穆斯林通婚的最大障碍,目前仍具有极强的影响力。但从通婚数量上看,跨越宗教界限的族际婚姻在增加,如2002年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登记的族际婚姻中属信仰**** 民族与不信仰**** 民族间通婚的占57%,2003年伊宁市的同类数值达50%.信仰**** 民族女性外嫁的数量也在增大,如天山区登记为回汉通婚的人中,女方是回族的1992年为46%,2002年上升为66%.大多数穆斯林家庭都要求非穆斯林一方入**** ,或起码在婚礼前举行念“尼卡”仪式,并把遵循自己民族最基本的生活习惯,即穆斯林的饮食禁忌作为接纳通婚者的底线。这一方面反映了**** 在穆斯林群众中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以“进教”的形式或遵守清真饮食的允诺,同意家人或族人与不信仰**** 民族的成员缔结婚姻,也表现出**** 作为回汉通婚中最主要的障碍在被削弱。“进教”难度降低,说明**** 对回族等穆斯林群众日常行为规范的约束力减弱。目前宗教信仰不同对族际婚姻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发生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在多民族共居的社会,如果社会平稳发展,各民族社会zhengzhi 地位平等,民族关系和谐,民族间文化差异的大小是影响族际通婚规模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

在xinjiang ,族际通婚难度最大的是维吾尔族与汉族的通婚。维吾尔族人普遍不支持与异族结婚,尤其反对与非穆斯林通婚;维汉两族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差别很大,彼此沟通存在一定困难,由相识到相恋的机会与可能较少,故维汉通婚数量很少。2000年全国有19004对维汉夫妻,其中相当一部分不是xinjiang 籍的维吾尔族人。统计显示,越是维吾尔族人口占绝对优势的区域,与汉族人之间建立混合家庭的难度越大。

不少人认为上个世纪50——60年代维汉通婚现象相对较多,80年代后维汉通婚不仅数量下降,难度也在增大。50——60年代的维汉通婚家庭,男方大多是汉族干部或复转军人,家庭生活也多随汉族的习惯(饮食例外),子女多报汉族;80年代以后的维汉通婚,汉族一方不论男女基本都要“进教”,子女多报维吾尔族。而且目前维汉通婚中相当一部分是维汉混血儿与汉或维族的通婚。由于调查范围有限,我们的研究虽尚无足够的数据证实这些认识,但基本同意。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