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考察心得
徽州古村落西递-宏村考察心得: 时隔七年再次回到安徽的西递、宏村,品味徽州古村落的幽静、淡雅,别有一番感触。当年背着画板穿梭于巷弄、古道间的记忆已逐渐远去,但村落、老街、庭院看起来却并无变化,依旧那么深远、静谧,令人神往。
不同的是,此行既非写生,也非观光,而是带着调研目的而来,因此目光不能一味停留在美丽山水、诗意画卷中,还必须透过风景看到内涵,用心体会、静心思考。冥思多日,好不易萌生几点粗浅看法,或许对于我们建设品质之城略有启发:
一、徽州古村落的主要特点
徽州古村落是以徽商资本为经济基础,以宗法观念为社会基础,在徽文化熏陶下造就的具有典型地方文化特色的村落。黟县的宏村和西递,是徽州古村的杰出代表,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认为“西递、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是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是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徽州古村落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天人合一的村落布局
徽州地处皖南,有山有水,看风水自古流行。风水之说是否科学暂不论之,但是从几百年来村落繁衍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和谐,呈现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美好画面。
徽州古村落的格局反映出古人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选址思维。以宏村为例,当时依风水所选位置,由于河水地势较低,村落地势较高,用水较为不便,吸取先人屡遭火灾侵袭的教训,世祖汪思齐非常注重村落水系的构筑,花费数年的时间在村内精心规划了一套人工水系,利用宏村细高东低的地势,将村西的西溪之水引入村中,又在村中心开凿半月形月塘蓄水,用以防火、饮用、灌溉,两百年后,又将村南百亩良田开挖成南湖,湖畔建南湖书院,祖辈构思的牛形水系村落终于形成,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2、独特优美的建筑艺术
黟县境内至今还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其中西递村、宏村就有古民居361幢,被誉为“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徽州古民居因风格独特而自成一派,在中国建筑史中被命名为徽派建筑。徽派建筑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志性特征:
(1)天井院落。徽州民居大多高墙深院,外部给人厚实封闭之感,内部通过设置天井、庭院,尺度却十分宜人。天井院落多以石板铺就,布有小水池或水缸,意为“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再设置几处花坛果木、假山盆景、石凳石几,颇有几分江南园林之感;
(2)粉墙青瓦马头墙。徽州民居给人第一印象就是粉墙青瓦,色彩明快,然而岁月的痕迹会使粉墙逐渐斑驳,远看与山水融合在一起反而增添了几分写意。两侧山墙厚重,因有抵御火灾功效,又称“封火墙”。墙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下,轮廓分明,形似高昂的马头故又被叫做马头墙,马头墙层层叠叠远看就如同群马昂首奔跑,十分壮观;
(3)门罩。门罩是厅堂的脸面,代表了家族地位与实力。徽州民居几乎家家有门罩,门罩俨然已成为入口的一种标识和符号。门罩前伸,可避免雨水顺墙而下,更使大面墙面装饰端庄富丽。徽州民居的门罩上多饰以砖刻和石雕图案,千姿百态。
(4)“三雕”。即木雕、石雕、砖雕,徽
州民居将这三雕融为一体,技艺独特、登峰造极。木雕主要装饰于建筑内部构件上,如梁枋、梁架、斗拱、雀替、窗扇、门扇、栏杆等,例如宏村承志堂的厅堂梁枋雕饰“百子图”,画面生机盎然、惟妙惟肖;石雕主要体现在门罩、漏窗、抱鼓石、石牌坊等处,例如西递村西园中就有两扇石雕漏窗,雕工精湛;砖雕多装饰于门罩、贴墙牌坊、屋脊上的人字封檐、庭院明窗等处,多与石雕配合使用。三雕的图案题材丰富多彩,多以吉祥福禄寿禧的图像为主,内容多为历史故事、民间娱乐、风俗民情等,以花卉果木、飞禽走兽为题材的也不少,寓意各不相同。
3、尊儒敦礼的宗族文化
徽州是礼仪之邦,宗法、家族、孝悌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古代文人赵吉元这样描述:“新安各族,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掺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姓名有宗祠统之”,反映了当时严格按照宗族聚居的风气。“举宗大事,莫最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徽州各村宗族皆有祠。西递村胡氏在明代中期就有十余幢祠堂,到清乾隆年间有祠堂三十余幢。“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尊卑有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亲疏有秩”等伦理价值,通过一套严谨的宗族体系被世代传承下来,最终形成了古徽州特有的宗族文化,为历史上徽商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二、带给杭州的几点启示
徽州古村落凭借天人合一的村落布局、独特优美的建筑艺术和尊儒敦礼的宗族文化,让每个过往的人大吃一惊,谁也不曾想到,在这深山绿水之中竟藏有这样清雅脱俗的世外桃源,隔世、入世的尺度把握的如此精妙,传统、开放的程度捏拿的如此到位,不愧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经典之作。杭州与古徽州一样,拥有美丽的山水、厚重的历史,虽然一个是城,一个是村,情况各异,但是,仔细观摩徽州古村落的过去与现在,仍然可以为我们带来几点启发:
1、古村落与“新农村”建设
近几年宏村风水胡氏,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全国各地都在宣传“新农村”建设,可是到底怎样才算得上“新农村”,是不是有了水泥马路、花园洋房、小汽车就成了“新农村”?对此我一直不敢苟同,却始终找不到更理想的范本,如今到了西递、宏村,我才豁然,徽州的古村落不正是我理想中的“新农村”么。
“新农村”的规划应该充分尊重自然,村庄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完全雷同、不考虑地理环境差异的村庄规划是失败的,过分强调农居布局的整齐划一则是对村庄原有特色的一种扼杀,村庄规模应进行合理控制,避免无序蔓延;“新农村”的建筑绝不应该只有小洋楼,浙江民居在各地都有自己的版本,应该鼓励其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的建筑特色,使用地方传统的建筑符号;最后,“新农村”应该重视村落文化的培育,努力形成有利于村落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价值体系,特别是伦理道德体系。虽然徽州古村落世代相传的宗族文化算不上先进,但是宗族文化中有几点却非常值得学习:一是讲究忠孝礼义。康熙皇帝说过“孝治天下”,一个孝字奠定了几千年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不应该舍弃而应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同时还应提倡诚信待人、不失礼义。二是重视教育,通过教与学强化价值体系,提高文化修养。
2、城市规划与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概念源于十九世纪的欧洲宏村风水胡氏,其创始人是著名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他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了田园城市的美好图景:一个兼有城与乡两者的优点、既可以具有高效能、高度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静、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的城市。他提出要控制中心城市规模,通过在其周边建立多个小规模城市分担压力,通过铁路串成城镇体系,城市之间通过农田与森林等自然环境进行分隔。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出现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影响。
通过本次对黄山市的调研,穿梭于黄山市内各个区县、古村落之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田园城市的理解。黄山市由“三区四县”组成,三区为屯溪区(市政府所在地)、徽州区、黄山区,四县为黟县、祁门县、休宁县、歙县。城市规模都不大,三个区基本都是15万人左右,四县人口略多,但大多散布在村镇中。相邻区县之间交通非常方便,仅需要20-30分钟即可到达,沿途则是农田果园、山川溪流等自然景观。这样城市规模和景观是令人羡慕的,同为“山水城市、旅游城市”,杭州的形式则不容乐观,中心城区正呈现蔓延之势,南向滨江、萧山,东向九堡、下沙,北向半山、丁桥,就连敏感的西侧风景区,也逐步在向留下、闲林、余杭靠近。城区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生态屏障,各城区独立性不强,对中心城区依赖性较高,不少市民每天要往返穿越好几个城区,增加了交通压力,明明二十分钟车程的距离因为交通堵塞往往耗费人们2-3倍时间。
3、新建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在徽州区、歙县等地,我们还充分感受到了当地新建筑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尊重。汽车驶出古村落后,途经许多新建的集镇,我们发现无论是地产商建造的住宅、商铺,还是居民自发建造的楼房,外观上都非常注重对传统的徽派建筑的继承和发展。虽然建筑材料换成了空心砖和混凝土,但是粉墙黛瓦这个大原则没有被打破,除此之外,马头墙作为徽州民居的标志性元素也被广泛的采用,不少建筑还吸纳了传统门罩的做法来装饰自家的大门。
这种自发的建造行为反映了居民对本地文化的心理认同。为什么他们没有像杭州萧山、余杭等地的农民那样,选择尖顶的小洋楼,而是一定要和徽州老
宅子造成一个模样?这是因为他们打从心底里认为徽州的民居是非常美的,这种美也是世界公认的,为此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到自豪。如果没有这种心理上的真正认同,历史文化也不可能真正传承下去,正如杭州人如果没有认识到老房子的价值,也不可能真正保护好老房子一样。
4、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回归到本行,从专业的眼光来看徽州古村落建筑的保护与修缮,仍然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首先是在修缮可识别性上做得较好。在使用原材料按照原工艺进行修缮时,新修补的部位十分明显,没有刻意做旧或处理,而是保持新旧对比。例如缺损的木板墙、楼梯、隔栅等部位,都会按照原样选择新的木材进行修补。这与乌镇、西塘等地的做法不一样,新旧完全无法辨识,为了防止新构件被认出,不惜使出油漆、火熏等办法。
其次, 较好的处理了旅游开发与历史建筑安全容量的关系。以西递为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每年慕名前来的游客非常之多,为了减少对原住民的影响,保证历史建筑的安全,仅选择了西园、瑞玉庭等二十余处重点民居对外开放,游览这些民居时,二楼以上部分及后院部分通常不予开放,防止游客鱼贯而入,使用荷载超出历史建筑可承受的范围,并且影响原住民生活,真正做到了“保护为主,利用为辅”。
- 上一篇:宏村始建于南宋,迄今己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 下一篇:宏村-- 水做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