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之亡人的呼 死者

时间:2022-07-04 17:00:52 风水

丰镇民俗中的丧葬,讲究很多。包括始丧、入殓、讣告、守丧、吊奠、发行、安葬、守节等内容。

始 丧

亡人气绝后,在其身体未僵硬时,要以最快的速度为死者换上预先准备好的“寿衣”即“送老衣”。“寿衣”包括单衣、夹衣、棉衣、棉袍或棉大衣。其件数用单数不用偶数,忌用兽皮、毛料等。替换下的衣服待安葬时在坟头全部烧掉。死者穿好衣服后,在衣袖内放一块夹面饼,并在口内含一枚制钱或大洋。袖筒内也要放一些纸钱。饼为“打狗饼”,钱为“口含钱”。并将手足用麻丝捆扎住,称之为“打麻伴”。按照本地民间的说法,认为人死后魂归地府,纸钱是用来作盘缠的;去地府要经过恶狗村,用饼子喂狗,以御恶狗扑咬。至于“口含钱”是由古代“含玉”的丧礼演变而来的。死者亲属不忍死者空口而去,在其口中放入玉石一类物品。后来也演变成“口含钱”,人们都认为,死者有了“口含钱”这样到了阴间才不会挨饿。给死者装束好以后,家人将其仰放在一块木板上,叫作“停丧”或“停尸”。放好后,还要用一张麻纸盖在死者的脸上。俗称“善面纸”。这一习俗也是从古代的“面衣”而演变过来的。,据说春秋时的吴王夫差就是始作俑者。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说,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谏,以国破身降。临死时觉得不好意思在阴间再见到先死去的伍子胥,就让人给他脸上蒙了一块绢帛才咽了气。人们便沿用这一习俗,并不是因为死者生前做了什么亏心事,而羞于在阴间见到先死的人。

本地就此俗说法很多,一说是家人不忍见死者之面;另一说是由于死者咽气后面容不大好看,凡此种种虽然解释不尽一样,但究其实质都是表示对死者的尊重,让死者安息。这些都安顿好以后,全家老少开始放声大哭,并烧化纸钱,俗称“烧倒身纸”,丰镇人叫“下炕纸”。烧这些纸其目的是家人不甘心亡者死去,用金钱贿赂闫王,买通小鬼,重放死者灵魂附体,重回人世。烧过纸钱后,久久不见死者复生,家人便再放声大哭,名曰“嚎丧”。同时,停尸木板前置一方桌,上设灯烛,供米饭一碗,插棉球筷四支,并焚烧纸制的轿车于门外。请阴阳先生将死者生卒年月写在一张麻纸板上,悬挂于门首,谓之“批殃”或“殃状”。另外,还要剪白麻纸条按照死者的年龄数再加天地各一条细条,缀以铁、炭、分男左女右悬吊在大门上,谓之“冲天纸”,丰镇人称为“岁头纸”。停尸期间,死者的头前或脚后要点油灯或蜡烛,俗称“引魂灯”,又叫“指路灯”、“长明灯”。人们认为,阴曹地府一片漆黑,死者的亡灵要借助灯光才能看清道路。在此期间,家人要请来同族长辈和邻里乡亲,共同商定丧葬事宜,然后去亲友家报丧。长辈去世,儿孙要穿孝衣,手持“哭丧棒”,奔赴亲友家叩头报丧,称为“送孝”。在死者咽气的当天夜里,要前往本地的土地庙、城隍庙或五道庙前举行一种仪式,叫作“压魂”,丰镇人称之为“告庙”。意思是向阴间报到。在鼓乐吹打下,死者的儿子用盘子端一张纸,进庙磕头礼拜后,把纸放在香炉内,俗称“纳纸”,也有烧化纸钱的,名曰“送盘缠”。停尸期间,要有人在一旁守护,严防猫、狗等活物跳越其上,如果是夏天,还要防电闪、雷鸣、意恐“惊尸”、“炸尸”,要在死者身旁放一把刀和秤等镇物。

入 殓

又叫“入棺”、“入木”、“落材”、“装殓”等。本地习俗一般为死者咽气三天入殓。也有因棺木、寿衣等尚不齐备而不能入殓的,本地人称“挺尸”。入殓用的棺材,均以木棺为主,板材时兴厚大,最厚者六寸,拗五(五寸五分)以上均为上等。整个棺材为长方形,前高后低,前宽后窄。棺木外涂油漆,有黑、紫、黄、红等色。本地习俗,不到五十岁的死者,棺木涂以朱漆,称为“红棺”。棺木一般都有彩绘的图案,图案一般为百寿图、四季图、二十四孝图和万字不断头。棺木内涂以松香或用黄表纸裱糊,取的是“黄金入柜”、“遗泽子孙”之意。棺底铺以石灰、五色绸、线、五谷,再放上七枚铜钱、七块生铁,铺上金箔纸剪成的钱状物七张,然后铺上褥子。前部以香把作枕,遗体左右以棉花实之,上覆红布。不管放什么物品,谷草是少不了的,称为“坐草”,取的是“落地而生,坐草而归”之意。入殓时,要由死者的儿子抱尸入棺。本地讲究由死者长子抱头,另外四人或六人拉身体,脚先头后出屋。入棺时,死者的脚要先进,然后将死者身体平放棺内。原来停尸时捆扎死者手足的麻丝要全部解掉。给死者铺盖停当后,棺内还要放一些生活用品和死者生前的心爱之物,但绝对禁止放入毛织物和皮毛制品。如毛毯、毛毡、皮褥子、毛皮鞋之类。人们认为,一旦犯了这一忌讳,就会“着毛变畜,错胎转生”。同时,由死者儿子端一碗净水或白酒,用新棉花球给死者擦脸,名曰“开光”。擦完脸后风水之亡人的呼,碗内的水酒不倒,由儿女们及孙外孙分喝,以此表示对死者的孝敬。入殓完毕后,棺盖斜盖于棺身之上,留有缝隙,待死者亲属最后验视后,在夜间或按阴阳先生择定的时辰盖棺。盖棺,又称“合棺”。家人亲友集齐,揭去死者脸上的蒙面纸,向死者告别。死者如系女性,还要请其外甥或娘家人检视穿戴、铺盖,看有无异议,然后正式盖棺楔钉,家人亲友跪拜告别。合棺前要把死者身上盖的红布由脚部往下拉,露出颜面,然后顺势把红布撕下一条,迅速合棺落木锁,即棺盖与棺身之间的榫卯、钉棺,一侧用钉七枚,每颗钉子上把撕下的红布条各垫一小块。钉棺时,全家人回避不动哭声,只有死者的儿子立在棺旁喊“躲钉”。参加钉棺的邻里、朋友都要身系红布条,并要给钉棺的人赏封,称为“喜钱”。盖棺以后,死者的子女还要手拍棺木数次,俗称“喊醒”。入殓完毕,殡于院内,要搭棚护之。

守 丧

死者一经入殓,即开始守孝。即棺材停于宅院,灵前每餐必祭。至三日起用僧道鼓乐,坐堂祭奠。在入殓的第二天半夜,要置备纸马素车,香炉锡箔和纸人,由死者子女哭送到将来出殡必经的十字路口烧化,为死者送行,俗称“送魂”。另外,在入殓的后三夜、五夜或七夜不等,家人要去城隍庙哭叫风水之亡人的呼,呼唤亲人回来,俗称“叫夜”。

吊 祭

吊唁死者的日子。一般都在出殡的前一天。俗称“开悼”或“开吊”。开悼时要设灵堂。比较隆重的丧事在灵堂前还要高搭牌坊,灵堂悬挂幔帐和竹帘,然后停棺。前面为堂,灵堂中摆有供桌,桌上供灵花,陈列牌位和祭器、祭品。悬挂死者遗像。两侧摆放各式纸扎和陪葬品,诸如童男童女、金银二斗、金银二山、摇钱树、聚宝盆、引路菩萨、打道鬼、方相……以及挽联、挽幛、花圈等。开吊统统按照“死者为大”的规矩,上香跪拜。死者子孙披麻戴孝,手拄哭丧棍,跪在灵堂前一侧。在古代丧礼中,外来亲友对死者的哀悼有吊、奠、赙(付)三种形式,讲究奠用香烛、酒果、赙用钱帛、金币;奠后再烧纸,则为吊。后经过多年演化、变通,本地人吊祭,一般亲友至少为大馍两个,每个重2.5市斤;至亲奠品除挽幛、三牲(即猪头、鸡和面点)香烛外,还须有大馍80至120个。大馍也可用现金代替。还有的亲友吊丧时,只以纸钱来吊,俗称“烧纸”,吊丧者拿来麻纸后,要换成纸钱烧化,俗称“接纸”。在出殡的头天晚上,还有“叫庙”的习俗。人们认为亡魂无阳气,不得与人共处,自死者绝气时已入附近寺庙庵观栖身。于是,在出殡前一天,家人和亲友要抱着牌位,打着引魂幡,提着灯笼,吹打着鼓乐到附近的寺庙庵观或其遗址招魂。设祭之后,家人不呼死者,一路放声大哭回家,安放牌位。这天晚上,本地讲究“伴灵”。亲友聚焦灵堂和死者的子女、孙子和外孙哭着守灵,称为“哭灵”或“守灵”。在出殡之前,除了各种吊丧供祭外,死者仍然像生前一样享受着人间伙食,一日三餐,顿顿必由家人亲供。每次供奉家人必痛哭尽表。这样一直侍侯到出殡,死者才算离家而去。

出 殡

死者入殓以后,家人则与阴阳先生商议确定出殡的时间。本地习俗“热死热埋”,也叫“黄金入柜”,让死者早日“入土为安”。确定出殡时间,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当时时令,至亲人等是否齐全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各种因素来定。时间可长可短,最短为三天有五、七、九日不等,长者有达百余日的,均系单数。本地习俗为“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打墓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确定墓穴地点,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的墓穴位置上用银针开“十字”,名为“开土”或“破土”,开土之日亦可打墓挖土了。遇有合葬者,只需在旧墓旁边再另开一穴。死者加入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依次类推,直到坟地用完无法再开穴后,再请阴阳先生重看风水,重选新地另建新坟。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大贡、挽幛、纸扎等。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大贡则是配套的白面大馍。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后来慢慢地演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扎,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到了民国年间,亦有人开始送花圈的。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长子跪拜致礼,然后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

在出殡移棺之前,还要先将棺木在原位移动一下,俗称“醒灵”。出灵时要在棺木后边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还有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如果还在,这时也要砸碎,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药罐了。起灵前,死者的儿子们还要为死者做一“遗饭钵”,即准备一小钵,里面装满菜肴、食品,上面还要盖一片黄米糕片,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同时还要用糕面捏一套锅、笼、灶火等,名曰“安家”。这些东西和原来的“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还要准备一块老式旧砖和一片瓦,谓之“神砖板瓦”,在神砖上写上亡人姓名也随棺木一同下葬。人们认为砖和瓦是阴间的锁和钥匙,不可缺少。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告准备好的架子上或凳子上。讲究人家还要戴棺罩,其状如长形轿车,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死者则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城内有专门店铺租凭。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八人增至十六人,更有三十二人者,俗称“十六杠”、“二十四杠”、“三十二杠”。棺木一经出门,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

抬棺人前呼后拥,显得非常气派。到了民国年间,也有马车拉的,但只是省下人抬而已,其他一切照旧。棺木抬起上路前,死者的长子要双膝跪地,将烧钱的瓦盆顶在头上,大声痛哭,然后叩头,双手紧握瓦盆,用力将瓦盆摔碎,谓之“打丧盆”。丧盆摔破,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用了。摔过丧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本地习俗,棺木出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以后,则要掉个头,一直到坟地。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像人站着一样,出门头朝前,等于回首膽顾家园,表示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不往后看,一往直前,直奔西天乐土。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一种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死者长孙肩扛“引魂杆”即幡杆走在前边,还要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不要阻拦,不要生事端,保证送葬队伍顺利平稳前进。紧跟着为仪仗、鼓乐班、孝子,然后是棺木,最后是坐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来到村(城)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大体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在掩埋棺木时,先由孝子绕墓洒土,接着众亲友挥锹埋土,整个掩埋过程要求“人停锹不停”。掩埋者不能互相喊名字。坟头堆成后,死者儿孙们所持的“哭丧棍”、“引魂杆”都要插于坟头。接着烧化所有纸扎,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悄然离去,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

祭 奠

本地人也叫“守制”。就是死者安葬三天后,家中的长子带领全家人到新坟上添土、奠纸,称之为“复三”、“圆坟”、“暖墓”。要往坟头上添土,使坟头前后周正,不偏不斜。从死后算起,每七天祭奠一次,称为“做七”或“过七”。其中一七称“头七”,三七又称“散七”,五七、七七又称“满七”、“断七”或“尽七”,较为重要。“一七”,丧家设灵座、供牌位,举行隆重仪式,受唁开吊。“三七”,死者的子女要拿着香火到三叉路口呼唤死者或上坟焚香祭奠。“五七”,人们认为这一天是死者亡灵回家“省亲”的日子,丧家除举行祭奠外,还要请僧道诵经,亲友均来吊唁。在蒸供品中,男亡多蒸一份“莲花”,女亡多蒸一份“如意”。并按亡者岁数扎制纸花,剪纸旗,纸旗以谷草杆穿扎,沿路一直从家门口插到坟地。“七七”,丧家举行隆重祭奠活动,亲友都来烧纸,或到坟前祭拜。人死后安葬一百天后,即“百日”,也是一个隆重的祭供日,又称“百日祭”。到这天,着重孝服的要改穿常孝服,人死后,其子女要服孝三年,俗称“服三”。一周年烧纸祭奠,叫“周年”或“烧周年”。古代称为“小祥”。第二个周年叫“大祥”,也要去坟地致祭。满三周年烧纸祭奠,死者的亲友毕至,各带供品、纸扎。三周年过后,死者的子女即可脱去孝服,改换平常衣服。所以三周年又叫“脱服”或“除孝”。古代称为“坦服”,按照传统说法,丧葬礼仪至此才算结束。“服三”之后,对死者的祭奠转入普通的上坟,不再有特殊的忌日。上坟一年大致三次,即清明节、举新火、七月十五尝新果,十月初一送寒衣。籍此,家人在漫长的岁月中继续保持着同死者的“联系”,并寄托自己绵长无尽的哀思。

回族丧葬

回族人的丧葬主张速葬、土葬。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报 孝

家有人亡故,称“无常”,要尽快告知亲属前来吊孝,称之为“报孝”。凡接到报孝的亲友都要沐浴净身,男人到丧主家做“塔尔吉业”(吊唁),见到男主先要说“赛俩月”(即致哀),双方互相合手,各自从上而下摸脸,表示安慰主人,哀悼和向亡人告别。来吊孝的人与死者是平辈或晚辈即送给用白布做的四角或六角型的孝帽。妇女去吊孝,也要沐浴,见了丧主要进行安慰,丧主根据辈数,送给一条白布或白纱罩头。接着吊孝者进入停亡人的房内,坐在停放亡人的“水流子”(木板)前面的凳子上表示哀悼。

料 理

凡是因病或年老快要“无常”的人,都要大净,并将其手脚指甲剪短,剃腋毛、阴毛,男人把头发剃光。在死后,立即脱去全身穿戴,停放在“水流子”上,再次大净。沐浴后,要用三十六尺白布,按男女分别裁成两块或五块长方形的布单从左到右将亡人遗体裹住。是男给戴一顶白帽子,是女即用白布做一顶风帽和一双祙以穿戴。在此期间,只许亡人的父母、儿女、兄弟、姐妹与死者见最后一面,绝不允许夫妇关系者最后决别。随后,要请几位阿訇到家给亡人诵经赎罪。

戴 孝

戴孝比较简单。按**** 的教义规定是不戴孝的。但长期与汉族杂居,也有了戴孝的习惯。孝子只戴孝帽,腰间系孝带,表示重孝。家里有人“无常”一般准许哭泣,以示对亡人的缅怀。但在黑夜和葬后就不再哭了,更不能上坟去哭。同时,人“无常”后,严禁用响器、鞭炮、烧纸等殡仪。亡人经沐浴、料理后,由近亲在上午将遗体抬往清真寺内,由掌教阿訇带领所有的阿訇列队在亡人面前,集体诵经告别,随后就抬往坟地埋葬。

埋 葬

埋葬用的是一种专门抬亡人的匣罩。将亡人停放在匣罩内,盖上拱形木盖,上罩一块用红缎子镶黑绒边的外罩,由八个亲友抬至坟地,由其子或近亲将亡人尸体头北脚南面西放置墓穴洞内,然后将洞口用土坯封住,再把坟坑用土填平堆高,并在墓前立一块碑记。

葬 后

其近亲请阿訇到坟上念经游坟。家里还要给亡人过三日、五日、七日、斋月,满一年还要过周年,每逢“尔代节”、“古尔邦节”期间都要游坟表示悼念。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