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陳)的部首是什么?

时间:2022-07-25 11:04:50 起名

谢谢题主邀请。

怎么说呢,题主你提的问题,实在是太……可爱了。

你们小学语文老师说「陈」左边的「左耳刀」用里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只是在汉字教学中便于称呼,但其实是错误的说法。

「陈」左边的部件是「阜」字,和「耳朵」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阝」这个部首有两个不相干的来源。

当「阝」在左边的时候,它是「阜」字变来的;当「阝」在右边的时候,它是「邑」变来的。

在秦代文字中,「阜」和「邑」作偏旁的区分都是很明显的。

我们以《岳麓秦简》的「陽」、「邦」二字举例:

用半字加偏旁组成新字_用里字加偏旁组成新字_自字加偏旁组成新字

用半字加偏旁组成新字_用里字加偏旁组成新字_自字加偏旁组成新字

但是到了西汉中期以後,「阜」和「邑」作偏旁时就逐渐混同了以至于同形了。

我们以《北大汉简》的「鄰」、「鄙」、「陽」、「陰」举例:

用半字加偏旁组成新字_自字加偏旁组成新字_用里字加偏旁组成新字

「阜」字本像山坡上的阶梯之形。凡是带「阜」的字,都和山丘有关系,比如陵、陆、阻、障、陡、队(「坠」本字)、隙、陷、阶、险、隐、陇、隔、隘、隧、阴、阳、陟、降等等。

「邑」字由「囗」(城墙)和「卩」(跪坐的人形)构成,指人类聚居地。凡是带「邑」的字,都和城镇、都邑有关系,比如都、郭、邦、郡、鄂、鄞、郢、邯、郸、郑、鄫、鄩、郝、邵、酆、邹、祁、邙、郴、邳、邛、邬、邠、邡、邺、邶、鄘、邢、郕等等。(主要是地名,特别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国)

虽然「阜」和「邑」作偏旁在汉代就已经混淆了,但是字典中依然顽固的保留了两者的区分。《康熙字典》214部首就有「阜部」和「邑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也区分「左阝」和「右阝」(其实就是继承自「阜部」和「邑部」):

用里字加偏旁组成新字_用半字加偏旁组成新字_自字加偏旁组成新字

另外这个「陈」字,古代与「阵」相通,表示阵地。《老子》:「雖有甲兵,无所陳之。」《孫子兵法·軍爭》:「勿擊堂堂之陳。」

「陈」(阵)取「阜」为义符,表示兵阵的排列与山丘的地势有关。

最後,千万不要相信你们小学语文老师对部件的俗称,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是错的。

本来不打算细说,因为真的「超纲」了。但是考虑到不少人对「⺼」这个偏旁有疑问,所以本文还是追加了这一小节,用引用号做标记,专门说这个「⺼」字。

这小节内容摘自我发给朋友(** 人)的 Email,不感兴趣的朋友请直接略过:

……

大致上您可以通過臺灣字型的「月/肉」把「肉」部區分出來。其中,我之前說的那部份既不从肉也不从月的象形字(龍、能、贏等),臺灣字型處理成从肉,我的意見是从月从肉都隨便。所以您處理成从肉也可。

然而,我之所以說處理這組關係很難,是因爲「月」形字(之後都這麼稱呼)除了來自「肉」(這是主流,雖然是鳩佔鵲巢)、「月」(雖然佔少數,但這才是主人)之外,還有以下字族:

「舟」(包括「前」、「股」、「服」、「朕」等。其中「朕」聲字算是大頭,所有帶有「月龹X」結構的字(如「勝、騰、謄、滕」等,以及未變形的「䒅、䲍」等)都算。這兒可建議所有的「月龹X」都加上拆分部件「朕」)「丹」(主要是「青/靑」)「冃」(想到的有「冑」(易與从「肉」的「胄」混))字族「朋」(「朋」象兩串貝繫掛在一起)之前提到的「象形字的局部」(龍、能、[贏-貝]等)。

而真正从「月」的有以下諸字:形容月光的字有哪些呢? - 趙瑾昀的回答

除上面擧到的例子,其他帶「⺼」的基本都是「肉」字了。

其实我一直觉得现在中小学的汉字教学有问题。每个字都是各自教一遍然後死记,没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小学生们感觉汉字难学。

用半字加偏旁组成新字_用里字加偏旁组成新字_自字加偏旁组成新字

就像本答案的「阝」。虽然告诉小朋友这个「阝」来自在左边是「阜」,在右边是「邑」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但是这是值得的。

因为「阝」的组字能力特别强,疏通了「阜」和「邑」的来源之後,记住带「阝」的汉字的字义与其字形之间的关系就变得很容易了。而且以後遇到了带这些偏旁的生僻字,也可以大致推断出这些字的作用。比如小朋友在读课外书时遇到了一个超纲的「鄘」字(见《诗经》),就可以大致判断出这是一个地名。正如小朋友看到并不认识的「猱」字,能够大致判断这是一种动物一样。

我从小就是一个好奇宝宝,当初也对「阝」为什么是耳朵感到很好奇,总想着姓「陈」的是不是耳朵比较特别。後来自己翻看家里的《康熙字典》并且请教族中长辈才算解决了心中的疑问(当时小学老师也不是很懂)。

数理化等学科,教育的侧重点是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知道了加法的规则,就可以做出所有的加法运算,而不是今天学个1+1=2,明天再学一个1+2=3。

请大家做个思考:

是默写无规律的圆周率比较方便,还是默写有规律可推导的斐波那契数列比较方便?限定两者都各默写500位左右。(虽然我以前都干过。。。)

答案自然是不辩自明的。数学教你加法,可以让你随时推导出有规律的斐波那契数列,但是没法让你背记住同样信息量的圆周率。

我觉得中小学汉字教育,应该向数理化教育学习。能够自己总结每个常见部首在组字时的作用,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这是最好的。其实也锻炼了学生的归纳和演绎能力和独立的思辨能力。

(比如像我一样,在这个问题中,为「女」部首归纳四类作用:

对部分汉字构形加以修改有多大可行性? - 趙瑾昀的回答

教学方法:北京师范大学的王宁教授《汉字构形学讲座》在「第十讲 汉字构形规律与汉字教育」中谈到比较科学的汉字教学方法。(我看的是台版,**版的编排顺序不太一样,此处我以台版为准)

字理参考:谷衍奎《汉字源流词典》、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汉字演变五百例(续编)》。这三本书应该是最适合中小学教师、家长、学生看的。我不推荐古代文字学的奠基之作《说文解字》用里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因为该书太古奥,而且现在来看充满着不少不合时宜的思想。《说文解字》只有在专业人士手里,通过去芜存菁,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各位操心小孩子汉字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最後说一句:本来这篇答案很短的,但是为了「答知友问」,这篇答案加了又加。结果导致超纲严重,已非我写「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文」的本意。所以正文部分我就此打住。如果时间宽裕,我会继续在评论中做部分解答。

读过此篇文章的网友还读过: